杨光舜:台湾利益输送换取美国支持?揭穿中国大外宣的惯用叙事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杨光舜:台湾利益输送换取美国支持?揭穿中国大外宣的惯用叙事
作者:
中国媒体除了直接批评台湾当局及美国政治人物,也会引用知名或不知名人士。这些报导通常会“引用”台湾网友或者台湾评论人看法,形塑“以台批台”形势。例如每当有美国政要访台消息,即有中国媒体“引用”台湾网友说法指美国政客来台收钱。

裴洛西访台期间,也曾一度被质疑是否是因为他在台湾有商业利益。相关的指控都可能引起美国民众对其政治人物对盟友支持背后的动机的质疑。(图片摘自总统府网站)

根据近期NBC报导,FBI在今年秋天向美国国会议员进行秘密简报,指中共可能透过制造假消息,抹黑他们收取台湾“贿款”才采取抗中挺台立场。

尽管这些简报的“防御性”性质暗示中国的可能抹黑尚未发起,但在华语资讯环境中相关的抹黑在过去几年已经屡见不鲜。中共官方媒体如新华社曾批评民进党花费钜资在美国进行政治游说,以寻求美国“反华政客”的支持。人民政协报更曾罗列民进党当局的“收买式外宣”四大套路,包括“收买多国反华议员”、“收买海外智库等学术机构和学者”、“收买政府官员”、以及“收买海外媒体登广告增加所谓国际能见度”。

台湾游说工作的历史脉络

台湾政府聘用公关公司在华府进行游说或者对美国智库的资助活动,已经行之有年且司空见惯。例如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在1970年代每年就耗费上百万美元聘请贝隆(Sidney Baron)等公关人士在美国进行政界游说。1980年国民党也被爆出聘请亲近雷根的汉纳福(Peter Hannaford)以寻求恢复美国与台湾之间的外交关系。1990年代李登辉总统聘请卡西迪公司(Cassidy& Associates)在华府进行游说,使其成功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界支持取得访美签证。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后,也聘请了与共和党友好的BGR Group(Barbour, Griffith& Rogers)等公司在华府进行公关活动。

各国在美国进行公关活动以求影响美国政策,在美国是司空见惯且已经透过“外国代理人登记法”(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FARA)制度化管制的外交活动。中国同样耗费大量金钱在对外游说。台湾更需要透过这些工作以面对国际环境的挑战并巩固美国支持。然而上述中共官媒的叙事却试图将台湾的这些外交努力贬为台湾政府为了执政党或美方利益而浪费台湾民众纳税钱。这些叙事在民进党重返执政后就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台美关系出现进展突破时便会被提出,以质疑美国对台并未如民进党当局说的“坚若磐石”。甚至会指涉美方人士挺台是“拿钱办事”而非真心挺台。

中国外宣说法:台湾出钱换取美国支持

中共叙事中常指出美国推出支持台湾的政策背后,实则是台湾政府花费大笔经费聘请美国公关公司以游说美国政治人物。中国官媒如中央电视台就指台湾的驻美代表处聘请“帝国咨询集团”(Empire Consulting Group,ECG)等公司,以推动台湾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美国国会“台湾连线”(Taiwan Caucus)成员也同样被指控收取赞助以为台湾发声。

美国国会议员访台也是这些叙事的常见攻击对象。中国官媒指控台湾连线成员收取台湾方面的资助才敦促美国总统拜登在2022年5月的亚洲行时可顺道造访台湾。2022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访台后,参议员马基(Ed Markey)率团访台。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批评美国议员热衷访台是因为和民进党当局的“利益输送”。

2024年2月台湾与中国爆发海上冲突时,众议员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盖拉格(Mike Gallagher)率团访台。中国媒体批评盖拉格等政治人物是民进党“花钱买来的救兵”,是为了和台湾当局建立长期利益输送关系。

中国批评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盖拉格(Mike Gallagher)是民进党“花钱买来的救兵”。(图片摘自总统府网站)

中国媒体也指台湾透过资助美国智库,以在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及友台气氛。例如华府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Project2049 Institute)就被中国媒体质疑从民进党政府取得大笔捐款,以支持该智库提出对中强硬言论。2023年蔡英文过境美国时获智库“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颁赠“全球领导力奖”(Global Leadership Award),也被中国媒体质疑是台湾政府透过捐赠该智库大笔资金所换来。

美国政治人物访台:价值还是商机?

中国官媒经常将美国政治人物访台与他们的私人商业利益连结。例如2022年前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访台,被中国媒体环球时报指是为私人基金公司来台投资游说。2022年4月参议员葛莱姆(Lindsey Graham)率团访台,也被指是为了要求台湾政府购买波音客机。

美国政治人物访台更常被中国媒体影射的,是为了美国军火商生意做说客。2021年前参议员陶德(Chris Dodd)率团访台,就被影射与美国售台M109A6自走炮有关。参议员柯宁(John Cornyn)及有国防工业背景的前国防部长艾斯培(Mark Esper)率团访台,被解读为是为了兜售军火。2023年时任众议院议长的麦卡锡(Kevin McCarthy)传出访台传闻,也被质疑会为了美国军火商游说台湾购买昂贵军火。

2023年时任众议院议长的麦卡锡(Kevin McCarthy)传出访台传闻,被质疑会为了美国军火商游说台湾购买昂贵军火。(美联社

上述几种论述,从前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此一事件都可见到。在2022年裴洛西被邀请访台时,中国媒体指民进党多年来花费台湾民众纳税钱,以换取裴洛西与民进党籍正副总统蔡英文及赖清德对谈。裴洛西访台后,中央电视台也指民进党聘请公关公司游说裴洛西访台。此外,中共党媒光明日报也指裴洛西访台是为了造成两岸危机,为他所协助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 CHIPS and Science Act)赋予正当性,因为该法案补助而获利的美国半导体厂商也可以政治献金回报裴洛西。

助长中共大外宣的声音

中国媒体除了直接批评台湾当局及美国政治人物,也会引用知名或不知名人士。这些报导通常会“引用”台湾网友或者台湾评论人看法,形塑“以台批台”形势。例如每当有美国政要访台消息,即有中国媒体“引用”台湾网友说法指美国政客来台收钱。

如中共喉舌中国日报(China Daily)曾引用不知名网友,指民进党自2018年起以数百万美元聘请与裴洛西关系良好的“盖哈特集团”(Gephardt Group Government Affairs),促成最后裴洛西访台。环球时报也曾引用台湾媒体说法,指美国国会议员都是透过台湾聘用的公关公司游说才支持台湾,并不是主动表达支持。

此外,与中国亲近的台湾政要言论也经常被中共官媒引用。例如前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指民进党透过公关公司金援美国议员及游说组织,通过友台法案。国民党国会党团总召曾铭宗要求民进党政府说明裴洛西访台是否背后有商业利益推动。国民党立委吴斯怀质疑艾斯培访台后,美方可能会要求台湾购买台湾不想要的项目。国民党立委李德维则批评,外国政客有的要台湾买飞机与武器,有的要台湾买芯片,有的要台湾投资。

最后,中国也会引用国际媒体甚至美国政客言论以支持其论述。例如中国媒体引用网络媒体MintPress News曾指台湾资助美国智库以在美国形塑友台反中舆论。在裴洛西访台前夕,共和党籍众议员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即批评裴洛西是为了丈夫的投资利益而冒着美中开战风险访问台湾,将美国纳税人税金输送给外国企业。该说法也被中国官媒中央电视台引用。

侵蚀台美关系

针对这些说法,台湾政府除了强调透过公关公司推展外交工作属于常态等立场,也积极查处这些所流传的消息背后可能的恶意资讯操弄问题。远景基金会表示透过公关公司接洽邀请如蓬佩奥等卸任官员是正常标准作业程序。外交部也解释聘请公关公司扩大对美工作是台湾政府长年一贯做法,并非针对如裴洛西访台等单一个案。

部分所谓报导也有疑似网络攻击的迹象。例如上述称台湾驻美代表处与哈德逊研究所签约,由台方出资给该智库以换取蔡总统获奖的消息,也被发现是伪造公文的假新闻。上述所谓台湾网友揭露民进党收买公关公司以游说裴洛西一事,也被发现该“网友”被盗用账号,后续也由台湾警方介入调查。

然而无论台湾政府如何强调对美游说工作的正当性及必要性,中国宣传的叙事一方面指责台湾执政党拿人民血汗钱给美方人士,藉以制造台湾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指这些游说活动都是为了成就执政党的“作秀”以形塑台美关系坚若磐石假象。实际上美国政客只是拿钱办事,对台湾不是真的支持。

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这样的指控有可能从政治攻防的题材成为破坏美国对外关系的隐忧。例如拜登政府对乌克兰的支持被与拜登之子杭特拜登(Hunter Biden)在乌克兰的商业利益连结。裴洛西访台期间,也曾一度被质疑是否是因为他在台湾有商业利益。相关的指控都可能引起美国民众对其政治人物对盟友支持背后的动机的质疑,进而破坏美国民众对盟国的观感及支持。

从台湾的角度,这种叙事除了同样会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话题,也将正常且行之有年的外交工作不当地与政界及商界可能的贪腐印象连结在一起,削弱了台湾民众对这些外交工作的支持。此外,质疑美方人士都是为了牟利而不是出于价值理念而支持台湾,或者将收取资助视为是美方人士不真心支持台湾的证据,实则都呼应了美国“重利轻义”以及“疑美论”的叙事。

相关带有犬儒色彩的叙事将台湾对美正常的游说活动以及外交实践贬为台湾透过利益输送换取美国支持,藉以形塑台美关系纯粹靠金钱维系而非共同价值利益的印象。无论是在美国或台湾,这种的说法不仅是过度简化,且恐破坏台美之间的信任,让国内无法就外交政策形成团结一致谋取国家最大利益的共识,而成为了国内政治斗争话题。当政治无法“止于大洋之滨”,实则是有利于威权国家分化民主国家同盟内部团结。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121/216333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