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通过军民融合政策,加强半导体技术的军事应用,特别是在国防工业和高科技武器系统,将商业技术引入军事应用已是常态。受到美中贸易战的影响,5nm以下的半导体制程仍需要仰赖国外进口,极紫外光刻机也遭受禁运,使得中国寻求美国的法规漏洞,运用第三地转运或是匿名控股公司获取海外技术与资源。
近年中国在航空科技有着长足发展,但是也有不和谐之处。“腾云”计划和“云行”高超音速客机,两者都使用可模拟30马赫的“九章”风洞进行研发,产出的成果则分别覆盖军用与民用领域。另一方面,歼20采用涡扇-15(WS-15)与普惠公司的F135发动机的推力比仍有差距,尖端科技的产品化化仍有一段需要努力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商用卫星领域的军事应用已有相当成果,并且进一步以国际并购将国际商用卫星纳为军用。中国电信持股超过53%的中德合资公司Kleo Connect便是一例。该公司的主要业务也是低轨道卫星,并且以马斯克的星链作为竞争对象。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与巴西国有通信企业Telecomunicações Brasileiras的合作是近期较著名的案例,主要的领头投资方是中共官方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预计将发射一万五千枚低轨道卫星,是中国在“全球南方”最大的低轨道卫星合作。
上述这两种模式分别是中国国企和政府基金在海外并购商用卫星业务的案例,中华民国应慎防中国以国企或基金阻碍取得低轨卫星的能力,或是资料服务的中转商被收购。《中国军力报告》的非公开版本或许有进一步指出这些模式与案例,并且足以作为中华民国预防的参考,中华民国可透过天眼查和其他尽职调查的途径做好预警准备,同时亦能作为与美国之间情报交流的宝贵资产。
封锁和隔离都不会是中国首选
近年来的智库或官方的报告大多显示,中国对台军事行动不外乎透过拒止和反介入的能力实现“封锁”。2024年6月,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报告指出,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切断台湾四周的通道实现“封锁”,反而更可能以强化海上检查为由,实行特别登船检查的变相“隔离”。《中国军力报告》同样提到对台海空封锁,并且提出斩首行动与全面入侵等可能的其他选项,最新的可能情境是借由军事威慑、经济封锁,以及代理人行动,逼迫台湾进入政治谈判。
考察俄乌战争的经验,战争时程越长将面临西方国家更严峻的制裁,中国因此也派团前往俄国考察和研究反制制裁的手段,如今才有整合金砖集团提出人民币结算和金砖币,以及团结“全球南方”作为增加抵抗制裁的外部方案。但是中国毕竟不像俄国是能源与资源大国,也不能排除俄国或其他国家在关键时刻勒索中国,或是高价出售能源的可能性。
若无法实现政治上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朝发夕至”的理想在北京圈内有一定的市场,现实上能否实现还未有充分的论证。现阶段在推动政治与军事的准备的最大共识是维持“战略定力”,因此避免大国冲突是不得不为之举,北京高层也清楚贸然开战导致的经济崩溃将危及政权稳定,也不符合多数核心群体的利益。
过往美国对于台海战争的建议主要放在“不对称作战”,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对于全面入侵,或是斩首行动模式的讨论,对于中华民国而言是宝贵的提示。以中华民国为主体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建军目标更应该考量速战速决的可能性,抵御第一波的入侵和斩首行动,才有可能谈论到台湾本土防卫或是城镇战的阶段。
面对第一击不只是要实现消极的生存,若能造成解放军主力船舰和先进战机的损害,例如:052和歼20,甚至是航空母舰与舰载机,将能有助于国际舆论支持与提振民心士气,毕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买单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川普提出的“保护费”论点并不全然对台湾不利,中华民国或许可借力使力将《中国军力报告》的善意提示化为行动。如果两岸不能实现政治沟通,或是释放能被理解的善意,尽早向美方筹措搭载神盾系统的船舰,或是先进战机等主力海空载台,不只能展现自我防卫的决心,也有助于提高面对中国时的议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