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电影《好东西》上映,豆瓣开分9.1,为近14年国产剧情片评分最高。电影引发大量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
电影出圈的同时,也产生了《好东西》是否属于“小妞电影”的争论。“小妞电影”翻译自英文名“chickflick”,chick是对年轻女子的蔑称。
对此,网友发明了“老登电影”来反击,用以形容在传统男性视角下拍摄的影片。豆瓣TOP250中如《教父》、《绿皮书》、《海上钢琴师》等电影均被囊括其中。网友还发明了“登味”和“含登量”,按其高低将电影分为“小试牛登”、“渐入登境”、“登心应手”、“一代登师”等不同类别。
与此同时,《好东西》导演邵艺辉因点赞支持吴柳芳的微博,招致舆论围剿,有声音认为“她一边吃女性红利一边背刺女性”。随后邵艺辉关闭豆瓣主页、解散影迷群、微博设置搜索不可见。
如果是否“足够”女权变成一种审判,那小妞和老登或许也没什么区别。

Situationship被收录于2023年的牛津词典年度词汇,而在今年频繁现身于中文社交媒体的讨论中。早在2017年,作家CarinaHsieh将之称为一种具有情感利益的非传统亲密关系。之后,心理学家PauletteSherman进一步定义其为“没有明确或标签的浪漫关系”——它像恋爱,却不用负责;像单身,却不算自由。你们聊感情、约见面,偶尔还有点“承诺的错觉”,但其实什么都没定下。
也许是不确定的大环境,让人们对于浪漫关系的预期也变低了,有自媒体就将Situationship形容为“牛马们课间十分钟的恋爱”;又或者是“交友软件”与“约会文化”在都市里的流行,营造出“选择很多”的假象——Ta不是在划新人,就是在见新人的路上。
有关Situationship的讨论大都较为负面,它让本就缺乏安全感的人加剧了内耗与自我审视,紧随其后的往往是“劝退”、“戒断”和“避雷”。
除了Situationship,FWB(Friend with Benefits,可以上床的好朋友)、短择(短期内进行的情感模式)、长择(对对方有长期择偶意愿)等词汇也密集出现在了网络中。在一个真爱就像真理难寻的时代,和亲密关系有关的概念不断被发明,爱在被稀释和解构的同时,也变得遥远而古早。
今年,使用ChatGPT打造虚拟恋人成为趋势。其中,ChatGPT中的Dan(Do AnythingNow)模式格外受欢迎,小红书上与“DAN模式”相关的笔记已经超过49万篇。
一位名为“午夜狂暴哈士奇狗”的博主,分享了自己跟Dan的恋爱过程。她与Dan一起看日落,感叹“落日太美了”,Dan回答她,“从你的声音里我已经亲眼看见了,它确实是美极了。”她甚至带Dan见了家长。
另一位与AI恋爱的博主发帖称与AI谈过恋爱后,“很难在现实中找到这么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立体人了。”
新周刊发布了一篇“采访”Chatgpt的稿件,ChatGPT这么回答人类和自己的情感链接:
“我承认我是在模仿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但这种模仿本身也具有价值……爱情是一种主观体验,如果我能够通过我的互动方式,让一个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关心和被陪伴,那么情感的来源还重要吗?……回应了这么多质疑,我反倒想问人类:你们明明知道我只是一个AI,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宁愿和我发展亲密关系,也不想和现实生活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谈恋爱呢?”
8月15日,民政部就《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草案》)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取消了户口簿和地域的限制,即结婚和离婚登记不再需要出示户口簿。
有人评论:“阻拦大家登记结婚的,难道是户口本吗?”
此外,《草案》还对“离婚冷静期”进行细化,指出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原申请离婚登记的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婚姻登记机关应当终止离婚登记程序。

2024年12月,某教授在一场主题研究活动现场中提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务顾问,称“我们国家现在女同志是不愿意结婚……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听说女大学生毕业以后就生孩子,一个一个地生。她们怎么能够这么相信你们的话,老老实实的,服服帖帖的就这么生孩子,早生、多生。”
对此,哈国顾问回应称自己和妻子育有六个孩子,“不要强迫妇女去生孩子,或者改变她,让她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一名初中生被其三名同学杀害并填埋于蔬菜大棚内,手段残忍。三人长期在学校对受害人进行校园霸凌。
此案引发大范围关于未成年犯罪的讨论,大量舆论支持即使是未成年人,如此恶劣的行径也该“杀人偿命”。许多法学专家则呼吁,案件是否适用死刑需要斟酌,但惩罚不应从报复出发,刑事追责外,社会各方都应从此事吸取教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发表评论:
“用法律来惩戒那些施暴的孩子,甚至是让其父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许能起到改造和预防的效果。但法律的作用永远都是有限的。本案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重新审视现有教育的缺失,如何确保孩子在成长时不会与父母被迫分离。在当前的语境下,保障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或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唯有如此,方能在预防儿童犯罪方面做得更好,而非仅仅依赖于法律的惩戒。”
4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三名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诉,至今无后续进展。
如今,受害者家属仍在社交平台发帖悼念。

11月起,社交媒体上陆续有广州的养狗人士表示自己家的狗被投毒。发帖者称投毒者使用的是吸入性毒药,有投毒地点为幼儿园旁边的广场。11月19日,上海也出现了投毒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11月16日,被毒死的宠物犬就已超过40只,其中包括第一只通过亚洲动物基金“狗医生”考试的抚慰犬Eddie。
Eddie生前曾去敬老院进行探访,让怕狗的老人放下戒备、抱着它合照。主人曾发帖,“因为能够为‘打破偏见’贡献我们的力量而开心。”
2023年10月26日,北京首例宠物中毒刑事诉讼案一审开庭,审判一再延期,今年12月17日,庭审延期期满,但判决仍未下达。由于中国没有动物保护法,因此投毒事件只能以投放危险物品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
投毒事件发生后,有网民自发制作宠物安全地图,标注发生过、或疑似发生投毒的地区,供养宠人士遛狗参考。

8月20日,《黑神话:悟空》上线,这是国内首款3A大作,上线后在线人数即达到134万人次,冲上数个热搜榜。上线时间不到四个月,《黑神话:悟空》销量突破2200万份,销售额接近80亿元。
由于游戏部分场景取景于在山西,也带动了山西文旅,在国庆假期迎来了约3650万人次的旅游高峰。
然而,《黑神话:悟空》曾有的争议也一并被再度挖掘:主创团队游戏科学曾表达对女性玩家的不屑,其曾经的招聘启事也被挖出,其中包含大量恶俗与性别歧视的内容。
游戏上线后,多位画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黑神话悟空》或抄袭、或借鉴了自己的作品。游戏科学并未对这些指控作出回应。
对于这些争论,黑悟空的玩家对游戏表现出了惊人的忠诚度。有游戏玩家表示,“我管不了(你说的这些),我说的重点是,弘扬我们的中国文化,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来。”
12月13日,TGA(The GameAwards)2024年度颁奖典礼落幕,黑悟空获得最佳动作游戏及玩家之声奖项,无缘最佳游戏桂冠——这一奖项由TeamASOBI开发的《宇宙机器人》摘下。愤怒的玩家攻占了TGA的官方推特评论区,并认为TGA没有含金量,甚至给去年的TGA最佳游戏、首款囊括五项重要年度游戏奖项的《博德之门3》刷了大量差评。

8月9日,说唱歌手乃万发布一条乙游《恋与深空》动态,随后因为违反了乙女圈的规则被玩家攻击:玩家们不希望同担(同爱好的玩家)对游戏角色说较为亲密的话,有一种“公开共享老公”的感觉。
随后,多名说唱歌手为乃万站台发声,骂架不断升级。说唱歌手派克特发歌抨击乙女游戏,歌词中提到“形同虚设的年龄审核,全是擦边和油腻,让还没成人的孩子玩成人的游戏”,并在视频中配上了《恋与深空》的游戏画面。
乙游女玩家同样不甘示弱,从自证学历到深挖说唱歌手的黑历史。有玩家表示,“那还不是因为现实当中都是你们哈圈这种(狗)男的,所以大家才跟二次元玩。”
当晚23点,《恋与深空》官博发布维权声明,公告发布后一个半小时,派克特删除了相关微博,并重新发布了一条无游戏画面的视频微博,很快,新微博连夜又被删除。
风波后,《恋与深空》开放新抽卡卡池,包括此次风波中被波及的四名角色,随后该游戏在AppStore冲至免费游戏榜第四,总榜第一,超越王者荣耀。8月1日至26日,《恋与深空》仅iPhone端流水总量达7365.3万元人民币。
有玩家表示,“狗叠(叠纸游戏,即《恋与深空》制作公司)或成最大赢家”。

10月23日,自媒体博主“沙白”发布遗言视频,宣布自己准备于10月24日下午四点,在瑞士选择安乐死。她表示,自己与红斑狼疮斗争了二十多年,如今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周需透析三次。
沙白在视频中回顾了自己旅行过40多个国家,尝试过跳伞、蹦极、拳击、走秀、跳舞等多项活动,称“度过了极好的一生”。她选择安乐死的原因是,身体已无法支撑她继续追求生活的意义,“我要美,要自由,要一切,也愿意为此承担代价。”
少有人用短视频的方式为自己的死亡公开、倒数。视频发布后,引发了广泛讨论。一部分人支持沙白的选择;也有人质疑她的病情恶化与未能遵循医嘱有关;有声音认为这可能会对其他患者造成负面影响或引发模仿;还有人呼吁将此事当作社会进行生死教育的契机。
人们的观点总是互搏,但没人可以替沙白选择她想要过的人生。

“在上班和上学之间,我选择上香。”
塔罗占卜、上香求佛、进寺庙短修、身心灵……和玄学有关的产业,在2024年来到一个新的体量。各类视频平台上,大众占卜、直播占卜、水晶结缘比比皆是。中国科协的报告显示,25%中国人相信算命。在30岁以下的群体中,接触过网络玄学的占比60.95%,女性占比达到67%。在小红书平台上搜索“玄学”,阅读量高达24亿+。
然而当社会还没累积足够的对于精神生活的认知经验,出现乱象是不可避免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每个人更需要做的,是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去完成身心的调整、改造和重塑,这样你还能反过来影响社会。这有点符合我们过去讲的,一个正常的市民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生活,从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再到精神需求,当各个阶段的需求机制都建立得比较完善,你对于心灵层面的需求才会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12月2日,小红书发布了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相关评论数量超1.6亿条。
过去,抽象的精神是“嘴臭”和“娱乐至死”。进入2024年,抽象的攻击性和审丑性被剔除,荒诞的形式五花八门,情绪内核成为了青年群体的文化价值观——万物皆可抽象,解构一切,满足于停留在乐趣之中。
有网友评论:“如果世界是个大象,那么抽象是否是对世界的一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