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也没忘了组成自己的研发团队。翌年,华为推出首个自己研发的产品:C&C08电话交换机,正式摆脱进口与转售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成为中国交换机技术领先者。而华为研发团队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对外国设备进行逆向工程,并造出中国的第一个本土自制数位交换机,正式与其他中国竞争者的技术拉开差距。并因为数位交换机而逐步跨入资料传输与手机通讯领域,彻底改变华为。
不久后华为的情况好转,在市场上多有斩获,北电发现华为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不仅在中国市场,也在全球市场上。起初华为采用与北电类似的技术,生产相似的产品,但是以更低的价格竞争相同的客户,让北电吃了不少亏。华为甚至曾经派人与北电谈成立合资公司一起瓜分市场,但是华为与北电过于相似的技术与产品,引起北电的怀疑。
华为至少曾经连续十年内,窃取了北电内部数以百计的技术与文件
到了2007年,华为的营业额已经正式超越北电,而两年之后,北电便宣告破产。有趣的是,直到北电破产三年后,加拿大调查记者Tom Blackwell和其他研究机构发现,华为至少曾经连续十年内,使用骇客窃取了北电内部数以百计的技术与文件,并且发现华为使用还原工程剽窃北电技术。
加拿大的国安单位对此并非没有警觉,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SIS)早在1990年代后期就曾经在内部报告对此提出警告,警告华为窃取北电的技术,而背后正是北京政府。但是加国政府在恢复因天安门事件重挫的加中关系大环境下,CSIS的报告没有获得任何相关单位的重视。
中国骇客不仅渗透北电的加国总部,连北电在美国的研发部门都受到华为渗透,甚至连CEO的电子邮件都被骇客攻陷,可以说华为对于北电的渗透是全面性的,从技术文件、产品开发计划、定价到企业策略,都被华为攻陷。甚至连北电在渥太华的研发总部,于北电破产后被改为加拿大国防部大楼,改装时发现大楼内被华为安置窃听器,可以想见华为对北电的渗透到什么地步。
在北电摇摇欲坠时,华为曾经提出收购北电的建议,最后虽然未能实现,但是华为在北电破产前后雇用了大量北电的研发人员,包括五名世界上最顶尖的5G研究人员,为华为在5G的研发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只思科与北电,还有许多西方企业都是受害者,例如摩托罗拉总部的高级工程师潘绍伟在未及销毁的证据中,发现他在2003年传给任正非及另一位华为高阶主管的电子邮件中写道:“随函附上你们要求有关SC300(CDMA2001X)规格的那些文件。”任正非甚至建立一支研发团队,专门奉行“拿来主义”(copinism)——合法地抄袭外国技术。他在2002年时告诉一位记者,世上已经有许多可用的技术了,华为不需要发展它,只需“把它拿来就行了。”
尽管如此,要是以为华为仅靠技术剽窃就能获得如此成就,也大谬不然。技术剽窃只是华为的月亮背面,华为的另一面是它的高度研发与组织改造,但即使是这点,也和外界强调的华人组织文化大相径庭。
华为对研发的投入非常可观
首先是华为对于研发一项不遗余力。米勒(Chris Miller)在《芯片战争》中对华为的研发这样描述:“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其他中国科技公司的好几倍。华为的年度研发预算约为150亿美元,仅少数几家公司能与之匹敌,包括Google、亚马逊等科技公司,还有默克(Merck)等制药公司,以及戴姆勒(Daimler)或福斯汽车(Volkswagen)等汽车制造商。华为高层表示,他们之所以投资于研发,是从硅谷学来的。”
米勒这段话描述的是现状,还需要补充历史资料,才能理解华为的全貌。研发的确对华为至关重要,任正非创立华为,正是因为当时中国对于交换机的需求高速成长,包括军方在内都在研发制造交换机(当时军方仍可经商),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雨后春笋成立。
华为与其他竞争者的最大差异在于研发策略:当时主流的做法是和外国企业成立跨国合资公司(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以谋日后技术移转;而华为除了一开始成为香港制造商的代理之外,很快就成立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主要是因为任正非觉得外国企业不会移转先进技术给中国企业,唯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脱颖而出。华为甚至一开始因为高昂的研发费用,无法与其他合资企业竞争,而陷入财务困境,不得不以高利借贷资金,但即使资金紧绌,华为依旧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上。
华为支持研发不遗余力,在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相当罕见,但是和西方同业相较,只能算是平均水准,不算特别突出。例如根据Nathaniel Ahrens针对华为研究的《China's Competitiveness》书中统计,华为和其他三家同业以研发占营收比例而论,2006年由高至低是Ericsson(15.3%)、Cisco(14.3%)、Alcatel-Lucent(11.9%)和华为(10.0%),其他几年也大同小异,从2006年到2011年,华为的研发营收比都是四家中最低者。
华为提供高品质低价的产品,并牺牲利润率来换取市场占有率
虽然研发比最低,华为的营收成长却是最高的,但是毛利率也是最低者。这和华为的竞争策略有关,华为利用高效率的产品开发与制程,降低生产成本,提供高品质低价的产品,并且愿意牺牲利润率来换取市场占有率。
这一直是华为竞争策略的核心:以高效率的产品开发和制程,配合大量生产的规模经济,以降低生产成本,然后用较低的报价吃下市场,扩大的企业规模意味着扩大的研发规模,继续投入产品与制程研发,降低成本,再以低价抢夺市场,直到成为市场领导者。
华为虽然早期的研发营收比不如Ericsson等对手,但是等到华为营业规模扩大后,大量投入的研发经费,早已经远远超过Ericsson和Nokia等对手,不仅手握全球最多5G专利,也以平均低于Ericsson和Nokia约15%–30%的报价(欧盟甚至发现曾经低了70%),配合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最大的5G设备制造商。这时华为的研发预算总额已经与谷歌与亚马逊等一流企业平起平坐,其研发营收比更是超越同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