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金沙江虎跳峡水电工程四大害
4.1工程建在活动强烈的断裂带上,有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巨大风险
金沙江并没有和三江并流的澜沧江、怒江一起一直往南流,而是在石鼓附近来了一个近于180度的大转弯,突然向北而去。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这一带是整个金沙江上升最强烈的地区,不仅由此形成主峰海拔5596米、5396米的玉龙雪山、哈巴雪山,造就了中国乃至北半球纬度最南的现代冰川,也形成北东走向的巨大断裂带,金沙江正是循着这条断裂的路径,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冲决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大峡谷。
在石鼓附近的香格里雄古(意即香格里拉)观景台,眺望虎跳峡,远处左为哈巴雪山,右为玉龙雪山。范晓摄影
虎跳峡附近的区域地质图,笔者特地用红线着重标出了虎跳峡及附近的主要断裂。
上虎跳左岸岩层中的断层,以及断层面上的线理及擦痕。范晓摄影
正因为上述的地质构造背景,虎跳峡一带是整个金沙江新构造运动及其地震最活跃、最频繁的地区,也是崩塌、滑坡等重力地质作用最活跃的地区。虎跳峡的河谷极其陡峭,物理风化强烈,在暴雨的冲击和地震的影响下,坡面极不稳定,极易产生多种形式的物质流动。上虎跳江中的虎跳石,就是山体崩塌遗留于江心的巨石。
虎跳峡之上虎跳峡谷以及远处江中的虎跳石。范晓摄影
据统计,自15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沿虎跳峡北东向断裂及其附近地区,发生的≥6级的强震就达7次之多,地震烈度往往都在8度以上:
1481年7月24日,剑川6.25级地震;
1515年6月27日,永胜西北7.75级地震;
1688年6月16日,剑川6.25级地震;
1751年5月25日,剑川6.75级地震;
1925年10月17日,丽江西北6级地震;
1951年12月21日,丽江6.3级地震;
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距离现今最近的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其震中就在下虎跳的峡口附近,该次地震造成的崩塌与滑坡,曾经使虎跳峡下峡口堵江。
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震中位置图
在这样的地质构造条件下,要在峡谷中进行虎跳峡高坝的施工,因对山体与河床的大规模开挖,会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巨大改变,极易造成边坡失稳,地表的土石剥离以及大量弃渣的堆放,也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虎跳峡水电工程是建在活动断裂带上规模罕见的高坝大库,因库水对断裂带的巨大静压力、以及库水沿断裂带下渗产生的孔隙压力,都有可能诱发地震甚至诱发强震。
此外,工程建成后,由于水库库岸浪蚀、库水浸泡以及库水位的巨大变动,都会加剧这一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体的失稳与复活。
即使虎跳峡大坝按照抗震烈度的设计达标,大坝本身不一定在地震中遭受直接破坏,但是一旦因强烈地震或其它因素产生大规模山崩与滑坡,也会使大坝面临被摧毁以及溃坝和库水漫溢的巨大风险。
按照国家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涉及区域和国家安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当划定和建立地质环境保护区,禁止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因此,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角度,虎跳峡水电工程的实施也是不可取的。
4.2毁坏虎跳峡、石鼓长江第一湾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地所属的自然奇观、生态系统与文化遗产
虎跳峡、石鼓长江第一湾、金沙江宽谷(龙蟠-塔城)以及它们周边的山脉,处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区域,山河壮丽,气象万千。金沙江上源至通天河以及唐古拉山北坡的沱沱河;金沙江宽谷左岸之雪山,以及虎跳峡两岸之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均为川西高原沙鲁里山南延之脉;金沙江宽谷右岸、石鼓以西为唐古拉山-宁静山南延的云岭之脉;更因为金沙江与澜沧江、怒江并流形成的横断山高山深峡群,这里早已成为中外瞩目的名胜之地。
玉龙雪山的主峰与冰川。范晓摄影
由蟠龙附近的金沙江河谷眺望玉龙雪山的石灰岩峰丛。范晓摄影
由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境内向南眺望哈巴雪山主峰及冰川。范晓摄影
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有虎跳峡左岸的哈巴雪山片区,金沙江宽谷左岸的千湖山片区,金沙江宽谷右岸的老君山片区、白马-梅里雪山片区南部。这其中包含了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老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以及这些景区和保护区内以及周边的多个生物多样性密集区、玉龙老君山滇金丝猴重要栖息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