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平:沧海一滴泪——去华盛顿看望巫宁坤先生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李广平:沧海一滴泪——去华盛顿看望巫宁坤先生
作者:

当筋疲腱松时在拉肢刑架上挣扎,

虽然绑在刑车上,他们却一定不会屈服;

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

(见第三章)

这又再一次证实了上面关于他的精神世界源头的推测。

关于此书的精彩,怎么说都不过分,我劝大家有空可以静下心来一读。此处引用一段,看看那时的"悲惨世界":

1960年劳教的右派被押送到河北农场,因食物短缺,大家纷纷陷入浮肿,巫宁坤的妻舅送来高价买的一包烙饼。同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当时浮肿不堪了,用柳公权字体给他写了一张条子:"教授,我恳求您借给我一张烙饼,等内人从湖南来给我送食品,我保证一定加倍奉还。"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巫宁坤趁别人不注意时,悄悄地递给老刘一张烙饼。但不久学者即逝去,尸体还是巫宁坤负责掩埋。巫宁坤后来用一首诗形容自己的生活"万里回归落虎穴,抛妻弃子伴孤烟。蛮荒无计觅红豆,漫天风雪寄相思。"

我见到心中尊敬敬仰的巫宁坤先生,最想表达的是:您的同学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您的《一滴泪》并不比诺贝尔奖轻啊!至少在我的心中,《一滴泪》掀起的生命波涛,完全是惊涛骇浪的感觉;也许我永远无法理解李政道和杨振宁的高深莫测的物理学知识,但是在尊敬他们的同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巫宁坤先生《一滴泪》对我的冲击与洗礼。

20多年后的1979年,当历经浩劫磨难的巫宁坤先生终于得以摘掉"右派"的帽子从安徽芜湖回到"国际关系学院"时,意外从报纸上看到"爱国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从美国回来讲学的消息,大为激动,便跑到北京饭店国宾馆看望老同学。此时已贵为国宾的李政道仅于百忙之中抽空匆匆和巫宁坤说了几句话。历史的相见,就此淡然而过。

是的,一个贵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的上宾;一个是刚刚九死一生的劳动改造结束者,再见的情形,该是怎样一番景象?我认为,历史我们无法左右,命运坎坷九死一生的巫宁坤老师,才是震撼过我生命的"上宾";在这沧海一滴泪中,映照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岁月中的一生:他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见证了西南联大的知识风度、见证了反右与文革的荒诞与悲苦,见证了一代留学生命运的起起伏伏。他在人性与兽性的较量中翻滚,在神性与人性中冲突;在俗世与诗性中遨游,在大量翻译与教学中游走,他的成就,有何尝需要惭愧,需要遗憾呢?

还是余英时老师说得好啊:"王国维曾引尼采的名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人间词话》卷上)《一滴泪》便是'以血书者',巫先生以'受难'的全部人生为中国史上最黑暗时代作见证,这是他个人的不朽的盛业,然而整个中华民族所付出的集体代价则是空前巨大的。我不禁想起了赵翼的两句诗,引之以为序文的结语: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便工!"(见余英时为巫宁坤先生作品《一滴泪》所做的序言)。

祝福巫宁坤先生,祝福李怡楷师母,在美国享受晚年平安喜乐的生活,祝福您们健康长寿,晚霞温暖。我代表所有喜欢《一滴泪》的读者朋友,感谢您们。

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在北京。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爱思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0818/209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