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文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文

    单位组织大家向农民朋友捐书,有同事送来一本《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我如获至宝地读起来。?

    某篇课文叫做《自立》,劈头就是——

    凡物,莫不有死。草、木、鸟、

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看得很震撼。这是民国二年至九年版的高小第二册的第四课,想象那些穿着臃肿长棉袍的孩子,在先生的指挥下,用脆脆的童音齐声念——凡物,莫不有死……

    某篇有趣,名字叫《怎么不生长》,出自1937年版初小国语读本第四册第十六课——?

    树秧种在地上,慢慢地长起来了,小傻子看到了,就去种一粒冰糖,过了几天去看,冰糖没了;再拿一只小虾埋在土里,过几天去看,小虾烂了;再拿一个鸡蛋埋土里,过几天看,鸡蛋坏了……小傻子觉着很奇怪,咦,我种的东西,怎么都不长呢?

    这个可爱的小傻子,多么叫人心疼喜欢。

    教认字的课文,多是把生字串成一串,像优美简短的生活小诗,朗朗上口。譬如——

    卧室内,有火炉,炉中烧炭,火渐盛,炭渐红,一室温暖。

    已是三月阳春,衣服随着气温一减再减,读着它我却想后退一大步回到冬季,用鼻尖抵着结有霜花的冰凉玻璃窗,默默背诵这个——一室温暖!

    从1912年到1949年的37年被称为民国时期。据说,其间语文教科书保存下来的并不多,现在能查到的有近一百套——自然,每一套都有它的编排特色和时代特征。民国十年的《新式国文教科书》,似乎颇注重实用性,第一册里便安排了一篇《家用》,主讲理财方法,课文后附一道拓展练习题——有每年收入五百元之家,试为立一预算表。

    民国十二年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注意贴近小孩子的心理,有篇《小孩子打鸟》——

    一个小孩子,手拿一根竹竿,站在树下打鸟。鸟飞起,树上的叶子落下来,落在小孩子的眼睛上。小孩子把手一放,竹竿打下来,打在小孩子的头上。

    好笑的日常一幕啊。想起在家里,我经常慌里慌张去洗手间拿拖把,拖把放在淋浴龙头下,随手一拿,拖把杆带动了龙头,哗啦啦,一阵冷雨从头浇下……和那个被竹竿打头的小孩子,是一样的又想哭又想笑的心理吧!

    民国十三年的《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第四册,某篇叫做《多了一根骨头》——

    先生说:人的身体上,一共有二百零八根骨头。一个学生说:我有二百零九根。教师忙问:什么理由?学生说:昨天吃饭,咽了一根鱼骨头下去了。

    今天读来,这更像某个好玩的校园笑话。当时的孩子们念到这课,也一定哄堂大笑了!

    一篇启蒙的语文课文,或许会让小孩子牢牢记上一辈子——

责任编辑: 陈柏圣  来源:青年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9/0612/13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