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各地的共产党山寨“白宫”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大陆各地的共产党山寨“白宫”



在颍泉区政府办公楼大堂里贴着的宣传口号。 记者 黄玉浩 摄



    4月30日,安徽阜阳颍泉区政府办公楼的“大堂”。该大楼在当地被称为美国白宫式的豪华政府楼。记者 王申 摄
  令人叹为观止的安徽白宫式政府办公楼(图)

“如果不是红旗,是在美国还是中国” 

  “师傅,你们这里哪个地方的建筑比较漂亮啊?”当记者乘坐的出租车行驶在安徽省阜阳市的大街上时,记者跟司机攀谈起来。

 



  “白宫。”司机回答非常干脆。 

  “白宫?哪里会有‘白宫’啊?” 

  “颍泉。” 

  同样的询问记者进行了好几次,选择的对象也不尽相同,除了出租车司机,还有路边的摊贩、酒店的服务员等。虽然他们的回答并不完全相同,却也大同小异,即都认为颍泉区的“白宫”盖得漂亮。 

  这究竟是一栋什么样的大楼呢?它又是怎样赢得几乎是众口一词的“漂亮”的呢? 

  汽车驶出阜阳市区进入105国道北向不几分钟,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一个巨大的白色半球形拱顶进入记者的视野,逐渐地,一个庞大的“宫殿”展现在面前,建筑整体为欧式风格,外型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记者看到,十多米高的墙体柱高贵典雅,在一圈白色围墙和绿色草坪的映衬下,与整个建筑物相比,“巨大的”拱顶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零部件。 

  据颍泉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张西海介绍,这座“欧式风格”的办公楼是颍泉区的“机关办公区”,整个办公区占地42亩。张西海说:“几年前,我们从来不敢想有这么好的办公条件。”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颇有些自豪。“光土建和外装修就超过了1500万,这还不包括内装修和办公用品。”安徽省春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阜阳分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我们。记者了解到,按照房地产行业的一般规律,内装修和相关办公用品的总耗费与主体建设费用大体相当,即也应该在1500万元左右,这样推算,不包括土地成本,整个大楼的费用将达到3000万元,而颍泉区的财政收入才刚刚达到亿元,一栋办公大楼的建设费用竟然占了全年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而全区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不过两千多元。“单是正门前近一层楼高的大理石阶梯就花费了50万元。”一位当年曾经参与大楼装修的青年人告诉我们。 

  因为整个建筑呈白色,又和美国的“总统府”有些相似,当地的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白宫”。一位在附近卖小商品的大爷给我们指出了一个细节,“别的政府都有国徽,可是这里从来就没有挂过。”在广大群众的眼中,国徽就是政府的象征,一个堂堂的区政府,又建设得这么“漂亮”,在使用三年多的时间里却从来没有见到国徽的影子,他们感到很困惑。的确,典型的欧式风格,巨大而整齐的草坪,高大华丽的围墙,又没有悬挂国徽,“要不是红旗(即国旗——编者注),真不知道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一位村民半开玩笑地说。 

  政府白宫草坪”,学校“破房水坑” 

  站在“白宫”下,朝105国道另一侧看过去,路边的民房清晰可见,当记者碰到一位刘姓村民并试图去他家看看的时候,他却建议记者更应该去看看村里的小学。 

  由于当地刚下过一场雨,透过这所学校的大门,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洼淤水,淤水足足占了本来就不大的操场的三分之二,而所谓的操场,只不过是处在教室环绕中的一片空地。当时正是课间,几个同学在围着水湾追逐嬉戏,更是有几个直接蹲下来玩起泥水来。 

  这个学校砖瓦已经破旧不堪,教室又破又矮,门上的木板已经松动脱落,只好从外面再钉上一块木板;窗户上也不见玻璃,倒是用一张厚厚的透明度极差的塑料布将窗户整个遮住。 

  记者一来到教室,小学生们立刻围了过来。 

  记者:“冷不冷啊?” 

  “冷!”“不过我穿得多。”他们开始活跃起来。教室里光线昏暗,墙皮已经多处脱落,地面不仅不平而且潮湿,课桌和凳子都已坑坑洼洼,写字时必须垫着厚一点的东西才能写字。学生:“我们以前不在这里的,我们以前在那边。”他们的手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白宫”的方向。他们还告诉记者,那里的课桌是新的,黑板也是新的…… 

  “白宫”原址上曾经有一栋小学的事实从张西海副主任那里得到了印证。但是当记者问现在的小学生在哪里上学时,张西海却很自信地告诉记者说他们已经给学生建了合乎标准的新教学楼。难道记者看到的两百多小学生上课的地方就是“合乎标准的教学楼”?另一位负责宣传的领导说他只知道附近有一个小学,却从来没有去过。 

  现在承担一到六年级、两百多名小学生上课的学校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上个世纪90年代,新的学校建好后,这所小学就废弃不用了。可是当征地行动将新学校一并征用后,老师和学生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租用附近的一家单位的房间上课,后来由于资金等原因,不得不再次回到已经废弃的学校里。 

  教学条件落后,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可是每天他们要几次穿过门前的105国道,更是让人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担忧。我们看到,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虽然当地交管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在校门口正前方的一段公路上印有斑马线;离学校20米左右的公路两侧也都挂有“前方进入小学校区,关爱学生、减速慢行”的标语。但是据记者观察,105国道上车流量非常大,不时有大型车辆飞驰而过,不太醒目的提示牌对于时刻需要关注路况的司机来说并不容易看到,因此在经过提示牌时很少见到车辆减速的情况,显而易见,这些保护措施很难起到保障学生安全的作用。“每次上学放学,我们都要站在路边等好久,等到车少时才敢过,每次都很害怕。”一位学生心有余悸地说。 

  不见农转非,低保变无保 

  颍泉区建设“白宫”的用地大部分都是征用高井行政村的土地,据张西海副主任给记者提供的一份颍泉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描述,这些土地本来是一片“十年九灾、芦苇丛生的泉河洼地”,“这里是黄泛区,当年蒋介石下令决花园口时,就曾经使肆虐的黄河水泛滥到了这里。”张西海说。但是祖祖辈辈靠这片土地生活的村民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眼中,这是一片“旱涝保收的一等地”。“要在以前,你现在看到的应该是满地的小麦。”一位村民惋惜地告诉记者。 

  究竟是“九年不长十年淹,高洼不平的黄土滩”,还是“一等地”,从2001年征地已经过去了5年多的时间,这样的争论也一直在持续,但我们知道的是,在支付了每亩地20500元的耕地补偿款后,原来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建起了“白宫”。 

  “政府说话不算话。”高井社区村民说,“征地开始时,区政府承诺除耕地补偿外,所有村民都享受农转非的待遇,”成为正式的“城里人”,并把符合条件的人列入低保对象,享受政府每月提供的低保金。但是距离开始征地已经5年过去了,高井社区的村民却迟迟见不到农转非到来,没有实现农转非,不是城市居民,低保自然也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了。 

  当记者问及此事时,张西海副主任先是肯定地告诉记者所有的农民都已经办理了农转非并享受到了低保,而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在给一个部门打过电话后,又说他对这些事情不了解,被征地农民农转非的问题,他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办理,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为什么拖了5年的时间都没有解决?张西海副主任找出了很多的理由,可是对于何时能够把问题解决却只告诉记者“我们会尽快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急于工作,出现‘先上车再买票’的情况是难免的”。他解释道。 

  征地催生出“老年搬运队” 

  市场的一间仓库里,昏暗的光线中,76岁的牛大娘正搬着一个箱子,艰难地穿梭在货物的空隙中,由于驼背比较厉害,为了能更好地抱住箱子,与其他人相比,身材矮小的她需要把上身再往后仰。放下这个箱子,她挣到了5分钱。老人的儿子在几年前去世后,老人也就没有人照顾,区里征地时承诺的低保又没有到位,为了生活,牛大娘不得不来到市场做起了搬运工,“不干活谁给你饭吃啊”。 

  她只是高井社区妇女、老年搬运队中的一员。失去耕地后,村里的年轻人逐渐走到外面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还有就是需要照顾小孩走不开的妇女。他们并不想给自己的亲人增添负担,就在村里的“支持”下,在原来同样是他们的耕地的上建起来的“商贸城”里做起了搬运工,就是这样的职业,村里规定每个大队还有名额限制,据一位将近60岁的曹姓搬运工说,现在他们一共有52人,老年人占大多数,年龄最大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牛大娘。 

  “我们不知道哪天有送货的车来,也不知道这些车几点到仓库,所以一般早上六点多就赶到这里等着,晚上七八点才往回走,如果有活,干到半夜才能回去。有活干还好,有钱挣啊!有时等一天、两天都没有一辆车来,那才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老曹无奈地说。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的搬运工一天下来只能挣到几块钱,所以为了省钱,中午饭也都是从家里带,而如果从商贸城买的话,一个人平均只花5毛钱,买一小块饼,或者两个馒头来填填肚子,但他们大多还是不舍得花这5毛钱。“有的时候连这5毛钱的饭钱都挣不到。”老曹说。 

  据记者了解,颍泉区除了“机关办公区”的建设,还“在泉北地区先后实施了皖西北商贸城、生态园”的建设,其中“商贸城”占地780亩,“生态园”的占地更是达到了1100多亩,这样的“生态园”中竟然还建起了“高尔夫球场”。据悉,在高井村的新一轮征地即将启动,“上次我们失去了土地,这下恐怕连房子都保不住了。”一位村民担心地说。 

  采访手记:为人民服务,非要建豪华办公大楼么? 

  1956年,一些部委的领导提出修建政府办公大楼,并且选好了地址、做好了规划。周总理听了以后,坚决不答应。他对薄一波讲:“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就不盖国务院大楼。”1959年,在筹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过程中,有关部门又提出兴建政府办公大楼的计划,他又对相关部门说:只要我当总理,你们就要把大兴土木的念头取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事情过去了几十年,现在读来仍不乏现实意义。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建设新的政府办公大楼,但是建设时是不是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首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呢?当他们还住在危房里,当更多的人在为高企的房价愁眉不展时,当他们的耕地或者住房被征用,而政府的配套工作不到位,让他们一时陷入困顿时,你又怎么能心安理得地住在豪华办公楼里呢?发展经济没有错,但政府部门决不能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换取政府部门的“面子”。 

  政府部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公场所“寒碜”一点,办公条件差一点、挤一点又何妨呢?我们都知道,政府的形象不是靠一两栋豪华的办公楼树立起来的,靠的是他们在老百姓中的口碑。 

图为与“白宫”一墙之隔的学校
令人叹为观止的安徽白宫式政府办公楼(图)


令人叹为观止的安徽白宫式政府办公楼(图)


令人叹为观止的安徽白宫式政府办公楼(图)


************************

娄底市政府

继安徽白宫后又一个升级版!娄底市政府大楼修的非常气派,颇有美国白宫的风范。占地面积之大,建筑之豪华让人叹为观止。

  娄底市地处湘中,其中大部分是从我们邵阳划出来的,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下辖一区两市两县(其中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在湖南省14个地级州、市中,娄底经济排名全省靠后。

  我们路过市区,总体而言,娄底的市政建设在全省而言不算突出。一路上贫困的楼房不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但让我们惊讶的是政府大楼却修的非常气派,颇有美国白宫的风范。占地面积之大,建筑之豪华让人叹为观止。我非常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市容建设不算气派的城市政府大楼却如此气派?

  路上我还看到了一批各个机关的办公楼,基本上都是所在区域最好的大楼,就连娄底下属的一个区人民法院的大楼也非常气派。对于此,我非常难以理解,也很难受。

  回想上午相对拥挤的会议室,对于偌大的豪华的办公楼,我的心情非常复杂。问了问司机,才知道这是前任领导的杰作,在修建的过程中也曾一度停工。面对这样一座豪华的办公楼,准确地将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和一个比天安门广场还大的广场,市委市政府的感受如何?市政府的大门也非常气派,广场市民是不能入内的,我要求拍张照片,还被保安警告不要进入围栏。

  我和石岩老师都对此感到非常震惊,石岩甚至不愿意下车来拍张照片。或许这正是领导们没有让我们来参观的原因吧。面对已经建成的政府大楼,作为继任者,他们似乎也无能为力。用吧,心里肯定不舒服,不用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很难承受。

  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那就是面向全球拍卖政府办公楼,树立娄底地区的品牌形象。娄底市的双峰县是曾国藩的故乡,何不策划一下“曾国藩故居娄底市全球拍卖豪华白宫办公楼”,其新闻价值和对娄底品牌的打造与传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现任领导有这个魄力,说不定还可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

郑州惠济区村支书的“山寨”白宫,一个豪宅能顶上百户人家的面积,周围戒备森严,再加上人工湖制造出来的一汪碧水,还占据了村办工厂。十分有气派!

  都来看看下面的组图:


  郑州市惠济区八堡村,村支书马某人

  豪宅正门

  


  换个角度看看

  


  豪宅戒备森严,俺们穷苦老百姓只能在路边过过眼瘾,远远看去一汪碧水,其实这是人家的人工湖

  


  还有仆人房和假山呢!

  


  除此之外,该别墅还有一个小秘密,他还有一个隐蔽的小门连着村办工厂,是村支书太敬业了吗??哈哈,其实这家村办工厂早就被他据为己有了!

  


  怎么样,看晕了吧?

  想知道我们村支书豪宅到底有多大吗?虽然咱进不去,可以人肉搜索,看看看看,开开眼界,以后咱盖豪宅,占地面积怎么地也得是这个标准。

  啧啧,人家这一个豪宅能顶上百八十户人家的面积了,够气派吧?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1104/10898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