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陆经济形势的最新评估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对中国大陆经济形势的最新评估

中国今年CPI涨幅约4.60-4.70%,呈前高後低趋势


路透上海1月14日电---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交易中心(上海)最新报告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涨幅在4.60-4.70%附近,今年CPI同比变化幅度与2007年相比没有很明显的回落趋势,但是月度变化趋势上可能有别于2007年,呈现前高後低的趋势.

报告表示,今年整体通货膨胀率依然将保持在高位,与2007年相仿,输入性通货膨胀难以出现,物价稳定的根本决定力依然要立足于国内,政府的行政性价格调节措施是决定2008年CPI整体水平变化的重要筹码.

报告指出,在货币政策导向未出现明显变动的前提下,收益率曲线在2008年度中将继续保持平坦化局面.今年一年期法定存款利率将存在继续上调两次的可能,这将导致收益率曲线短期段(以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为代表)上行20-30个基点至4.40%附近,而收益率曲线的长期段(以10年期国债为代表)至多上行10个基点至4.50-4.60%附近.

报告称,从资金需求角度而言,则不同类型的债券品种供应量则存在明显分化.从财政增收、减少赤字角度而言,国债供应量出现萎缩,从货币政策从紧、积极的流动性管理角度而言,票据冲销量将提高.受制于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转型预期,准政府信用的金融债券供应量略有减少;从信贷规模控制角度来看,信用类债券的供应将会增加.

对于同样具有基准意义的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券,受制于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制、供应量萎缩以及投资机构更加注重税後收益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两者将产生分化性走势.对于国债品种而言,通货膨胀压力的负面作用将弱于投资资金充裕的正面支撑效应,总体表现要强于政策性金融债券.

而金融债券属于投资资金的次要选择,在诸多制度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其与国债之间的利差将越发体现信用风险补偿和流动性风险补偿,处于相对弱势,历史利差的参考作用将越发弱化.

报告并认为,对于大规模投资配置类资金而言,理性的思路是在CPI处于高点时进行长期债券品种的积极配置,在CPI处于下行通道过程中,转移至短期流动性品种.因此2008年CPI走势前高後低的主流预期,可能导致在上半年大型投资资金的配置重点集中在长期品种上.(完)--整理 边竞/林高丽

***********************************

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计为11%,CPI难低于4.5%


路透上海1月14日电---中国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最新研究报告称,在净出口适度放缓以及高油价的成本冲击影响下,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比2007年有所放缓,初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1%左右,其中国内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提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将较难低于4.5%.

由国泰君安分析师林朝晖撰写的报告认为,今年针对信贷及投资的紧缩政策不会放松,全年固定投资增幅不低于去年.结构上,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高位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因受专项调控影响可能有所放缓,其他上游环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行业投资则有望出现反弹.

报告并称,2008年将至少仍有三次存款利率加息,每次加息27个基点(bp).此外,受加息推动,预计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将上升50个bp至4.55%或更高水平,七年期国债利率则有望上行至5%以上.(完)




招行行长: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双重风险

路透北京1月14日电---中国招商银行行长(600036.SS: 行情)(3968.HK: 行情)马蔚华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以及中国国内紧缩政策,中国的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在努力抑制庞大贸易顺差带来的过剩流动性,12月借贷大幅减速。

“宏观经济调控长期来看对银行的稳定经营有利,但目前而言将增加银行风险,”《人民日报》引述马蔚华的讲话称。

“货币政策紧缩将增加银行在利率和流动性方面的风险,”他说道。

马蔚华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可能连累中国,因为中国汇改和经济开放,已经增强了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他指出,如果美联储继续降低利率,则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增加。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周末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麻烦,可能会损及2008年中国出口和公司表现,进而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马蔚华称,中国的银行曾大量借款给能源密集型和重污染行业,这在中国高调抗击污染的情况下显得风险很大。(完)

翻译:程华 发稿 朱淑珍
******************************************
“今年中国股市状况更为严峻”

英国《金融时报》   
发表日期: 2008-1-11




汇丰银行(HSBC)亚太区股票策略师Steven Sun表示,对于中国股民而言,今年将是更为严峻的一年,政府很快将出台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以抑制通胀和经济过热。

他预期,在去年上涨近一倍后,上证综合指数(Shanghai Composite index)在2008年下跌4%。

Steven Sun指出,中国去年12月召开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8年确立了两个主要政策目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以及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为更广泛的通胀。

汇丰银行认为,今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存贷利率将再次上调27个基点,但之后不会再加息。Steven Sun表示,到今年底之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从14.5%升至至少17%。

Steven Sun表示,对中国A股市场保持谨慎的其它理由包括,A股估值过高、企业收益增长减速/回归正常、以前的非流通股供应量预计将大幅增加,以及流动性状况不太有利。

“尽管如此,市场人气仍然高涨,政府最近宣布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从100亿美元提高到300亿美元,这也将(对A股市场)有所裨益。”

“总之,2008年将是回归均值的一年,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可能会上涨约20%,但下半年将出现回调,最终在年末大体与去年持平。”

译者/梁艳裳

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
今年中国贸易顺差增速料将放缓

作者:马利德 克里什纳•古哈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发表日期: 2008-1-14




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上升近50%,达到创纪录的2620亿美元,但在去年最后3个月,进口增速均超过了出口增速,表明存在争议的外汇储备大幅上升期可能正渐近结束。

此外,欧盟(EU)在2007年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中国对扩大后欧盟的出口额上升了29.2%,而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出口额的升幅仅为14%——不过,由于对华出口较多,欧中双边贸易赤字仍远低于美中贸易赤字。

与此同时,美国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份贸易赤字达到14个月高点,近期净出口猛增的局面出现停滞。贸易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并非全部原因)在于油价高企,这使得人们对于美国利用强劲的全球需求防止本国经济衰退的能力产生了新的担忧。

美联储(Fed)理事弗雷德里克•米西金(Frederic Mishkin)承诺,美联储将采取“及时、果断和灵活”的措施,遏制信贷紧缩的影响。

去年12月份非石油类进口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突出表明,由于美元走软,美国可能面临输入通胀的风险。

在纺织品和鞋类(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需求保持坚挺,以及电子产品和金属(尤其是钢铁)出口急剧上升的推动下,中国2007年总体贸易顺差较2006年增长47.7%。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表示,去年12月份出口增长21.7%,当月进口增幅为25.7%,巩固了进口增长从10月份开始超过出口增长的趋势。

自2004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进口增长从未连续三个季度超过出口增长。

考虑到年底是中国玩具和其它商品的出口高峰期,这种转变尤其令人瞩目。

多个因素推升了中国2007年的进口成本,其中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石油和铁矿石。但上述新趋势的最大驱动力,是中国国内投资居高不下和海外需求——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需求——日益下降。“中国的投资需求非常强劲,而其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则较为疲弱,”龙洲经讯(Dragonomics)的葛艺豪(Arthur Kroeber)表示。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王志浩(Stephen Green)表示,上述贸易数据意味着,2007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仍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10.5%左右。对于一个中国这种规模的经济体而言,这是史无前例的。王志浩认为,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将继续扩大,不过增速会有所放缓。

自2005年年中中共政府正式打破人民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以来,人民币已升值12%左右,这降低了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限制了贸易顺差的规模。但迄今为止,人民币升值似乎并未对中国出口产生任何实质影响,中国的出口仍极具竞争力。

(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北京、克里什纳•古哈(Krishna Guha)华盛顿报道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译者/朱冠华)
********************************************
鼠年预测:中国经济难独善其身




路透北京1月10日电(作者 沈燕)---对追求经济增长"好与快",同时兼顾环保、节能减排,还要保持物价稳定的中共政府而言,2008年确定的目标中最难实现的恐怕是抑制通货膨胀,因为在抑制国内结构型通胀的同时,亦须防范输入型通胀的挤压.


因为当国际油价达到100美元一桶,当国际市场原材料及粮食等价格一路上扬,当全球都出现流动性过剩,当美国次贷危机未完全过去,当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远超预期时,...诸多外围因素亦难使中国独善其身,相应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在加大.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控制经济过热相对较容易,只要控制投资和收紧信贷,但要对付通货膨胀难度显然大的多,因为诱发通货膨胀的成因太多,尤其受外部因素影响,调控起来更难."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已加息六次,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央行称加息旨在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双防).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创下1996年12月(当时涨幅为7.0%)以来的新高,更是传递着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小觑.



维持高增长容易,保持低通胀恐难

无论是官方机构的研究报告,还是民间机构的预测分析,都对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充满信心;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在政府"军令状"式的层层分解及强制管理下也有望完成,唯有成因复杂的通货膨胀,仅靠对内调控政策恐难奏效.


中共政府2007年初设定的CPI全年增幅目标为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2月中旬曾预计,2007年CPI增幅将达4.7%,并希望2008年将CPI控制在该水平以下,但会高于2007年的预定目标.


全国人大财经委一位官员称,"经济过热的结果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却不完全是经济过热引起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尤其当外围因素向内传导时,很容易导致调控走样."


中国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8年宏观调控重在"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基调亦由稳中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财政政策则继续维持稳健.

然从国家发改委去年接二连三发布物价上涨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并三令五申地劝诫及禁止企业涨价,显见政府对物价上涨的不安.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以往都是CPI涨幅较多,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慢,但从目前看这种同步上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物价上涨的势头很猛,"已经很难说是单纯的结构性上涨."


事实上,尽管中共政府明令禁止企业或行业协会组织串谋涨价,由猪肉价格上涨诱发的食品链全面上涨已若隐若显.此外,中共政府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多重因素,也使得中国2008年物价上涨成为必然.



外围影响难忽视,防范输入通膨未雨绸缪

尽管中共政府对本轮物价上涨的成因已有深刻了解,提出包括增加供给等应对策略,并将防止物价由结构型上涨转向全面上涨作为2008年重要工作之一,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外围因素对中国经济影响正越来越大,对输入型通胀亦须有未雨绸缪的考量.


祁京梅认为,政府劝诫企业不许涨价的商品毕竟有限.尤其是原材料等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对国内有传导作用,而这并不是政府下令就能禁止的.


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去年岁末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表示,"从国际上看,明年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发展总体有利,但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金融市场风险增大,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目前全球的消费品都在上涨,(物价上涨)有些是挡得住的,但有些是挡不住的."


而这些挡不住的涨价因素显然意味着中国2008年输入通胀的压力在增大.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亦认为,目前政策的重心都在防范结构性物价上涨上,对输入性通胀的关注不够.而资产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全球都面临的问题,中国有必要对此高度关注.


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提醒,由于美元贬值,导致全球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国不仅要面对结构性通货膨胀,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在加大.他建议中国应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来消化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同时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及扩大规模效应,来应对输入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亦在公开场合提到,中国要充分注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之快,目前所有的政策框架和理论基础都会受影响,要深刻认识国情,中国不能寄望于全球经济环境向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的方向改变.(完)

--审校 张喜良
*****************************************************
12大经济学家把脉2008年中国经济

中国证券报  
2008-1-2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股市前景,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话题。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股市走势会不会发生实质性逆转?财政政策依然稳健,但又是减税,又是增加开支,是否意味着财政政策会呈现宽松局面?中国经济已处高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回落,这种回落会否出现在不久后的某个时点?面对愈演愈烈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以控制需求为重点的货币政策还有没有“灵丹妙药”?升值预期依旧,资产泡沫难消。货币政策从紧,但利率却不能太高。除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会否扮演更重要的调控角色?如果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出现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不会受到重大影响?

在这里,我们特邀12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把脉2008年宏观经济和股市走向,希望他们的真知灼见能给投资者带来启示。

 成本推动型通胀是主要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中国经济已处高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回落。从中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可支持9%左右的增长率。


前棘手的问题是通胀压力。这次涨价是在农产品总体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出现的,表明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供求,而是出在成本。农产品涨价更多地反映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反映了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比价关系的调整。成本上升压力并不只是表现在农业领域。一个时期以来,大多数要素成本上升呈普遍之势。

成本推动型通胀只是一个表象,它凸显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所面对的困境。以控制需求为重点的货币政策在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胀上作用有限。政策选择的重点,首先是将这种通胀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但也是更重要的,在控制通胀所赢得的时间里,切实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经济增长动因没有根本改变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 李连仲)

2008年,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根本改变。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没有根本改变。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推动下,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日趋均衡,加之资源瓶颈制约的改善和充裕资本的有力支撑,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能力仍然较强。但与2007年相比,由于受多种政策因素的影响,虽然2008年度经济态势将呈现出高速增长,但涨幅与2007年比较,有望呈现回落的态势。CPI上涨面临较大压力,但形成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相对高位运行。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会继续增大。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有所减慢。随着国内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贷款利率上调以及人民币汇率持续小幅度升值,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制约条件增加,这将抑制出口的快速增长。

 2008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政所所长 余永定)

世界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普遍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大概会下降到略低于5%的水平上。美国增长速度可能会降到2%以下。

2008年次贷危机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国际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上涨趋势。国际油价迅速大幅上升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威胁。而国际粮食价格和重要金属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更是使全球通胀形势雪上加霜。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需,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明显下降。同时,全球通胀的恶化必将给我国抑制通胀带来不利影响。中国的通胀在好转之前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中国必须继续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继续对冲和提高利息率的同时,可能不得不加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为避免使中国贸易顺差下降过大,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也必须避免出现超调。良好的财政状况能成功地维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股市在震荡中整固

 (燕京大学校长 华生)

2008年的股市需要在震荡中整固。目前我国股市的市盈率在“金砖四国”里是最高的,市净率大体上也是别人的2-3倍,股息率之低更是极不正常的。其次,以“两防”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样的外部环境对2008年的证券市场肯定会产生影响,股指再上新台阶有一定的压力。一方面,“两防”的主要目的是给经济降温,这会对证券市场的预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对金融板块产生抑制作用。最后,从市场本身来看,2008年也面临着很多变局: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震荡、石油价格到达顶峰后的下一步走向;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因此,这种整固消化的过程也不排除会伴随一个比较大的震荡。

从政策制定角度来说,如果要想避免大起大落,2008年上半年的股市恐怕主要还是要防止“大起”,以避免2008年下半年奥运会之后有可能出现的“大落”。

资本市场成长态势不变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吴晓求) 

虽然市场格局难以重演2007年大幅度上涨的态势,但是成长的趋势一定会在2008年得以延续: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仍然有利于市场的成长,而且这种增长将在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上市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也支持市场维持成长态势;人民币小步升值的趋势得以延续,外汇储备会继续增加,市场流动性仍然处在相当充裕的状态,这对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股指期货会在2008年推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市场带来新的变量,市场的风险结构会有重要变化;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成长影响有限,因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所要收缩的流动性与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所共有的交集很小。

因此,2008年市场的成长态势与2007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涨幅会有所趋缓,波动幅度会比较大,2008年股价指数创新高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资源税改革或迈新步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 贾康)

展望新一年的财政税收政策,可以作如下预期:财政赤字规模有望进一步缩小。为配合防止过热、抑制总需求的宏观调控,2008年的预算安排中很可能在前几年逐年降低赤字数额之后,继续缩小年度赤字规模;财政的增收财力将整合其他可用财力,着力于加强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

税收方面,将积极配合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自主创新。可以预期,2008年1月起正式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其公平竞争框架下的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将在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行工艺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正面效应;增值税的转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区域的推行,在新一年中也将进一步显现其促进企业专业化水平提升和强化内生投资激励的政策效应;资源税的改革很可能在2008年迈出新步伐,以大力促进资源合理开发、集约利用。

完善物价调控和财政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 卢中原)

2008年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艰巨。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稳定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对总需求的调控和稳定价格的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需要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防止市场需求过度收缩,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引起国内经济大起大落。

2008年宏观调控工作宜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物价调控政策,处理好稳定物价和改革资源价格的关系;二是围绕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三是完善稳健财政政策;四是结合需求调控,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五是积极稳定楼市和股市需求,防止房价和股价轮番上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贸易顺差增速将放缓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从2008年进出口贸易形势看,国内政策调整及成本变化、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调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是对我国2008年进出口贸易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2008年贸易顺差的增速将明显放缓。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环境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有几个结构性问题影响着对外贸易增长对政策调整的反应速度:贸易变量对汇率、利率、税率、货币、价格等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缩减贸易顺差的实际效果;在目前加工贸易顺差大于总顺差、贸易项下的资本流动无法实施有效监控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和国际收支顺差出现很反常的走势。如果仅仅根据贸易顺差高速增长态势而不断加大政策调整的力度,既会增大实体贸易部门调整的代价,把握不当,还可能造成调整的“硬着陆”。在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过程中,应注意利益各方反向行为的动态博弈。如一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缩减顺差,另一方面各地仍在继续高指标、高成本的招商引资。

实施货币政策需打破惯性思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王国刚)

从物价走势来看,CPI上升走势也许不是短期内所能改变的。如果央行继续盯住CPI指数,以力保存款利率为正的思路权衡存贷款利率调整,只恐不仅不能有效引致物价上行走势,反而引致一系列负面效应发生。实际上,不论是由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引致的物价上涨,还是由国际市场因素引致的物价上涨,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无能为力的。

从信贷增长来看,在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且超额准备金巨大的条件下,央行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的。但这一措施,与其说是紧缩货币,不如说是对冲外汇储备。因此,对信贷增长的调控力度相当有限。另一方面,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同时扩大了贷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利差,激励了存贷款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

2008年的货币政策实施,也许需要进一步理清具体思路和明确货币政策定位,面对复杂的经济运行现象,突破已有“教条”的思维,选择与中国实际状况相结合的复合措施,以利于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推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滞胀”格局可能显现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王建)

目前中国的总供求格局不是需求过大,而是供给过大。由于2008年会进入产能集中释放阶段,供给增长会愈加明显,而在供给过剩的总背景下,投资活动也会明显减弱,连续5年来以投资需求带动的需求增长率就有可能显著下滑,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率会明显低于2007年。然而,由食品带动的消费物价上涨势头仍很难止歇,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到土地产出率严重限制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而人口和人均食品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这已经反映为在连续4年大丰收后,粮食总产量仍低于8年前的水平,所以粮价并没有回落而是带动食品价格继续上行。此外,还有国际粮食、燃料上涨的输入性通胀的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将开始首次显露出“滞胀”的格局。

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需求增长还有极大的前景。所以,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是“短期过剩、长期不足”,或“短期小跌、长期大涨”,这个判断不仅可以用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也同样可以用于对中国股市、期货和地产走势的判断。

推动人民币适度升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2008年我们可能会面临更为剧烈的政策冲突,2007年底相关部门严格限制银行放贷的举动就是一个苗头。随着中美利差的反转,通过加息来抑制国内通胀压力同时保持人民币在目前水平稳定的难度加大,利率提高可能引起更多境外资本流入,经过银行体系放大的流动性过剩可能继续显著;国内信贷空间因外汇资产大量流入而受到挤压,由于需求主要由出口主导而并非投资,针对金融体系的信贷紧缩在减少一部分当期需求的同时也抑制了下期的供给;同时,国内信贷的紧缩也为外资的流入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机会。

目前需要综合考察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同时推动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在可控程度内升值。根据有关机构最近发布的测算,如果人民币升值10%,进口石油、大豆以及猪肉等价格都会迅速下降10%左右。

要防范全面的通胀,防范经济过热,就必须要摆脱当前对于成本日益加大的货币对冲的依赖,转向更为坚决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和更为积极的推动内需增长的政策措施。

快牛变慢牛 沪指见八千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岩石)

2008年货币政策的基调已经明确“从紧”,但股市的基本走势不会发生逆转,除非现行新股发行体制发生重大改变。

货币政策从紧,但2008年的财政政策会宽松。通胀居高不下,利率却难再高。有人呼吁提高利率,要使储蓄利率由负转正。这是非常危险的。当年日本股市盛极而衰的导火线就是利率从2%调高到6.5%,美国股市崩盘也是由于连续十几次调高利率。

升值预期依旧,资产泡沫难消。货币政策从紧,但利率却不能太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只能更多考虑汇率政策的调整——加速人民币升值。此外,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与股市繁荣的投资收益相得益彰,所以股市至少在一年之内不会发生逆转。

资产注入成真,央企引领股市。159家中央直属企业将在两年内整合为80-100家,这个目标已经明确下一阶段股市的领先板块。

2008年的股市将依然保持上升势头,只是快牛变慢牛,沪指波动的主导区间预计将在5000-8000点。从人口周期的拐点和消费模式的动态看,中国股市的趋势性转变可能发生在2009-2010年。
****************************************************
国务院会议:油气电及供水供暖等近期一律不提价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中共政府网消息,1月1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分析国内国际市场和价格形势,部署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工作,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各项政策措施。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综合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障市场供应。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同时,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特别是居民生活必需的食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对群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去年以来价格上涨是国内外各方面矛盾积累和供需关系调整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治理。目前,全国重要商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生产流通总体上保持正常,供应是有保障的,社会是稳定的,人心是安定的。我国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增长较快,经济实力和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库存充裕,生猪、油料生产正在恢复,生产资料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同时必须看到,当前市场上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突出,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扰乱了企业经营秩序,影响了人民生活和消费环境。为此,必须依据价格、质量、市场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会议提出了当前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四项措施。一是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调整。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以及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和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一律不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一律不提高;医疗服务以及尿素等化肥价格要保持稳定;降低移动通信漫游费资费标准。二是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依法加强对粮、油、肉、禽、蛋、饲料、液化气等重要商品价格的监管工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当价格显著上涨情况消失后,及时解除临时干预措施。三是对未列入申报和备案范围的其他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要引导企业按照公平、合法、诚实、信用原则定价,把握好调价行为。四是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对合谋涨价、串通涨价、停供限供、囤积居奇的行为,对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少两、变相涨价,以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协调配合,把增加生产、保证供应和稳定价格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继续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发挥好企业在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中的作用,特别要保障好春节和“两会”期间的市场供应。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落实促进粮食、油料、生猪、奶业生产发展的措施,保障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化肥、成品油等供应,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同志在会上分别发了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计划单列市、新疆兵团,及部分市(地)、县(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和部分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0115/7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