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猪头肉这事儿,几年前还被人嫌弃油腻、胆固醇高。可最近不少医生和营养师都在说,猪头肉其实没那么“邪恶”。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吃对了方式,它比鸡胸肉还香、比牛腱子还补。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颠覆常识”?
但确实,有不少人把它重新请回了餐桌,尤其是中老年人,不少人吃完反倒觉得气色变好了、腰不酸腿不痛了、晚上也睡得香了些。这是不是心理作用?还是猪头肉真有点门道?看起来像个玩笑,但有研究还真挺认真地验证了这些说法。
有人觉得猪头肉就是一块肥肉,吃了只会让体检报告的红字变多。其实这真是误解了它。猪头肉并不是全是脂肪,仔细分析它的组成,不光含有胶原蛋白、优质蛋白质、少量矿物质,还有一部分对骨骼和关节特别有益的成分。特别是像脸颊肉、猪耳朵这些部位,脂肪含量反倒没有大家想象中高。
1.保护骨骼,延缓骨质疏松
像骨质疏松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尤其是女性,到了绝经后骨密度下降很快,稍微磕一下都有可能骨折。补钙是最常听到的方法,但其实仅靠钙片远远不够。
有研究发现,适当摄入动物胶原蛋白,能够促进骨细胞的活性,对改善骨结构有帮助。猪头肉的胶原蛋白含量非常可观,尤其是猪耳朵、嘴唇、鼻腔这些地方,虽然口感韧性十足,但里面的胶原蛋白真不少。
一项来自国内营养学会的数据指出,每100克猪头肉中大约含有4到6克的胶原蛋白,这个数据看起来不惊人,可关键是它的生物利用率比植物胶原高很多,吸收效率也更高。
2.改善皮肤状态,延缓衰老
说到皮肤状态,不少女性买护肤品的钱都能抵得上一台手机了,效果也不见得多明显。实际上,皮肤胶原蛋白的流失,是导致脸部松弛、法令纹加深、眼角下垂的主要原因。和外部涂抹相比,内在补充胶原蛋白反而效果更持续。
有意思的是,一些皮肤科医生也提过,适量食用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例如猪皮、猪头肉,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皮肤含水量和弹性。虽然不能让人“返老还童”,但维持住原来的状态不下滑,这就已经很值了。
3.保护关节,缓解酸痛僵硬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常会抱怨早上起床手指发僵、关节卡卡响,冬天膝盖总是酸疼。这些情况其实和关节软骨退化、滑液分泌减少有很大关系。医学上常说,关节的养护比修复难一百倍。而猪头肉里富含的软骨素、胶原三型蛋白,正是维持关节润滑状态的重要原料。
它们能帮助维持关节腔内液体的正常水平,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这不是说吃几块猪头肉关节就立马不疼了,而是它能作为日常补充的一部分,长期作用下可能确实会有缓解僵硬的作用。
4.增强免疫力,补气血
如果说前面说的都是局部性的好处,那说到增强免疫力、补气血这个方向,很多人可能会更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刚生完孩子的产妇、手术后恢复的人、或者年纪偏大的长辈,经常会被建议炖一锅猪头肉汤补补。
主要原因是它含有较高的优质蛋白质,每100克猪头肉中蛋白含量大约在13克左右,而且还包含赖氨酸、苏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这些物质对合成免疫球蛋白、修复损伤组织特别重要。
此外,猪头肉中的铁、锌、维生素B族的含量也不错,这些微量元素恰好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细胞功能有着支持作用。
5.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现代人睡不好觉的太多了。一到晚上就翻来覆去,脑子停不下来,有人说是压力大,有人说是身体虚。其实两者都有关系。吃什么和睡眠的关系,这些年越来越被重视。
像猪头肉这种含有甘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确实能起到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甘氨酸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度,而色氨酸则是合成褪黑素的原料。褪黑素就是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的重要激素。
有研究发现,饭后摄入一定量色氨酸,能提高体内褪黑素水平约30%,对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都有改善。当然,这个数值是基于平均摄入量而言的,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一样。但对那些总觉得晚上脑袋清醒得不得了的人来说,可能是一条“曲线救国”的小路。
说到这,可能有人开始动心了,但也别忘了,猪头肉虽好,也不是吃越多越好。一些医生也强调,猪头肉虽然营养成分丰富,但脂肪含量、胆固醇水平相较于其他瘦肉还是偏高。
尤其是高血脂、高尿酸人群,还是得控制量。一周吃一两次、每次100克左右比较合适,不建议天天吃,更不建议当主食来吃。
其实猪头肉能“翻红”,并不是说它突然变健康了,而是人们的认知变得更理性、也更科学了。不再非黑即白地看待食物,而是学着从成分结构、营养价值出发去理解它的作用。
尤其是对某些群体来说,猪头肉这种食物的确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重要的是怎么吃、吃多少、吃的频率有没有控制好。
现在大街小巷的卤味店、菜市场摊位上,猪头肉又重新排起了长队,算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但也越来越懂得怎么吃得舒坦、不焦虑。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
很多东西,并不是非要贴标签,它既不全是“垃圾食品”,也不是什么“神仙补药”,而是看有没有在正确的节奏中被正确地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