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中南海重大规划 竟然是这么回事☀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扒皮中南海重大规划 竟然是这么回事——吴恭铭:讲的吓死人,做的笑死人! “十五五”涉台规划的虚与实
作者:

中共第二十届四中全会后的《会议公报》涉台内容仅十八字,外界认为是“史无前例的重视”。而随后才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内容只是延续既定基调,研究者还以为按到重播键,就像不断重播的甄环传、康熙帝国。

其内容计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高质量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落实台湾同胞享受同等待遇政策,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更好条件,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等182个字。

然而,十五五“史无前例的重视”,“重视”在哪里?是否代表政策升级?不管是“总体方略”还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从文本与历次五年规划的历史轨迹来看,这种“重视”或许更多是政治语言的扩充,而非实质行动的转折。

从“海西”到“融合”:老瓶装新酒的发展叙事

中共涉台政策长期以“经济合作”作为包装,从2006年纳入“十一五规划”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若干意见》予以支持,本质上是“地方倡议→中央背书”由下而上的政策节奏。

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失败了,福建被誉为台胞“第一家园”,但这个“家园”充其量只是一个打卡地标,王沪宁重视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由上而下,与过去不同。中共在“十四五”规划已提到支持福建作为“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基地”,十五五再次提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平心而论,“十五五”并没有提出新规划的两岸专章,实在很难看出“史无前例的重视”。

不管是“共同家园”或是“融合发展”,这些融合也只能发生在中国本土,因为真要两地共融,涉及公权力行使事项,中共只能唱独脚戏,只有单边主义,自己能做的先做,目前无法做到中共要的“措施上金门”,无法建立“事实上的管辖权”。值得台湾注意的是明年翔鹭机场启用,空域管辖权的重叠将会压迫尚义机场的起降选择。

“融合”的政治进化:从经济话术到统战工程

从“共同家园”到今日的“融合区”,这些计划的共同特征是“软性统战”。它们透过经济情感与文化符号包装政治意图,试图以“生活融合”淡化主权边界,却始终回避最根本的问题,两岸政治制度不对称下,何来真正的“共融”?

相较以招商引资为目的“海西”概念,如今的“融合发展”已呈现明显的政治扩张性。中共政协主席王沪宁在2023年海峡论坛宣布福建建设“示范区”时,就已将其定调为“制度创新试验场”,意即不仅是区域经贸合作,而是推动“统战新模式”的前哨。

这样的“融合”是单向而非对等的,北京强调“同等待遇”,但所有前提都由中共设定。无论是教育、就业、落户政策,或产业合作框架,都须符合中共“一个中国”认知才能运作。在这个结构中,台湾的参与者难以享有制度对等,更像是被吸纳的“附属权益主体”。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融合”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而延伸至资讯安全与社会治理领域,不管是新华社从26日至28日连续3天发布署名“锺台文”的评论文章,中国公安系统针对沈伯洋与黑熊学院进行立案侦查,台湾许多教徒在中国被抓捕,即是一种“以安全为名的政治缩圈”,这就是推进统一进程的单边主义,证明“融合”并非一家亲,而是控制过程,是政治合法性的新包装形式。

“十五五”的虚与实:愿景浮夸、内容空洞

从政策技术层面来看,“十五五”并未设定明确期程、资金来源,也未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对比“海西区”2009年至2020年的明确阶段目标,“融合示范区”倒退回仅止于宣示。所谓“高品质融合”实际上仍停留在统战辞典中“打击台独、反对外干涉”的主旋律下。

深入分析,名词先行、内容待填,已成为其政治操作的制度惯性。这并非只是行政延宕,而是北京刻意维持模糊的战略安排。中共常先创造政策名词、再依外交与军事局势调整内涵,这种“政策保留战术”让中央能收放自如,国际气氛有利时可包装为惠台行动,不利时只需强调防范台独。

事实上,这样的模糊策略也暴露出内部矛盾。北京一方面想对内宣示“统一进程未停”,另一方面政策扭曲化引发的国际反弹。北京意图在美中竞逐的环境中,透过“融合发展”向国际社会输出“和平进程”的印象,以抗衡西方媒体对其军事扩张的疑虑。“融合”成为外交语言的延伸,让“统一”听起来不再是侵略、不再是压迫,而是合作。“两岸专章”喊得响亮,但实际文件仍只有含糊的描述,既无新举措,也无新架构。台湾社会若仅以表面文字评估对岸政策,将难以洞察其舆论策略的多层意图。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方寻

来源:新头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