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停放在港口,等待上货轮外销欧美市场。图:翻摄自新华网
据《彭博社》当地时间24日报导,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约阿希姆·纳格尔(Joachim Nagel)当天声称,他希望欧洲能够克服与中国(共)的贸易困境,但也应做好在必要时采取“强硬行动”的准备。
“我认为,这个报复问题,最终必须由政治因素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报复是否是正确的策略?”他当天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称:“最好是达成某种协议,达成某种共同谅解,以应对整个局势。”
然而,纳格尔又突然话锋一转:“但如果报复是最后的手段,我会说,好吧,我们必须强硬起来,必须做出大胆的决定。”
“我希望仍有一些回旋余地,或许还能找到某种合作精神,”他补充称:“如何处理与中国(共)之间的局势?现在还有一些时间去解决,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电动车汽车巨头比亚迪(BYD)图:翻摄自新华社
当地时间10日,《纽约时报》就曾报导过纳格尔的一番涉中言论。他近期在英国伦敦接受采访时声称,欧洲各国政府在关税问题、对中国竞争等议题上绝不能“自满”,与中国(共)日益激烈的竞争,该“让所有欧洲企业清醒了”(an eye-opener)。
《纽约时报》称,近年来,中国(共)已成为德国强劲的竞争对手。以往各国向德国企业采购的汽车、高科技机械等产品,如今中国企业均具备供应能力,且价格普遍更低。据汽车行业分析机构 JATO Dynamics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量近乎翻倍,销量规模已接近梅赛德斯-奔驰在欧洲的水准。
《路透社》指出,自美国川普政府今年发动关税战以来,此举引发了全球动荡,中方则采取了反制手段,并将部分无法再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转移到了其他市场。
中共商务部9日对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严格出口管制。美国政府10日随即宣布,对中方加征100%关税,并限制对其出口。图:翻摄陆网/百度(示意图)
与此同时,在中国市场,欧洲企业也发现自己难以与中国本土品牌相竞争。此外,欧洲主要企业也受到了中方对稀土等原材料进行出口管制等措施的冲击,而这些原材料的生产由中国(共)主导。
当地时间23日,欧盟领导人峰会当天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彭博社》报导称,法国总统马克宏在会议期间扬言,如果欧盟无法就中国(共)计划实施的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寻找出解决方案,各成员国应当考虑动用欧盟最有力的贸易工具来应对此事。
报导援引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透露,马克宏在闭门会议上向其他欧盟领导人提出主张时宣称,欧盟需要权衡针对中国(共)采取包括所谓《反胁迫工具法案》(ACI)在内的一切可用选项。
马克宏。图:撷取自 X
“这是一种经济胁迫。”马克宏在峰会结束后面对记者,谈到中国管制稀土出口时说:“我们可以看到这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必须能够作出回应。”
《反胁迫工具法案》于2023年底生效,将允许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某些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核选项”,其理想作用本应是威慑,至今从未启用过。川普政府加税后,欧盟国家多次放风称要动用此工具,但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约阿希姆·纳格尔(Joachim Nagel)。图:达志影像/路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