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森:根本就不该成立的欧盟☀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短评 > 正文
吴洪森:根本就不该成立的欧盟
作者:

曾被誉为"人类政治文明最高实验"的欧盟,正在以一种极其讽刺的方式证明:它的成立,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一个以理想主义为外衣、以官僚主义为骨架、以自欺为灵魂的巨大政治实体,注定会被现实撕裂。

欧盟最初的构想,确实令人心动。它想通过共同市场、共同货币和共同政治框架,让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实现"永久和平"。这个理念在战后废墟上听起来无比崇高:法国不再害怕德国,德国不再渴望征服欧洲,大家在贸易中合作、在法律下平等——听起来像是一首政治诗。

然而,理想一旦被官僚化,就成了噩梦。欧盟成立的最大错误,在于它企图用一种超越国家的政治结构,去管理一群根本不愿放弃主权的民族。它既不是联邦,也不是邦联,而是一个"政治四不像"。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央行——机构林立、权力模糊。每一次决策,都要27个国家磋商;每一项改革,都要无数官僚签字。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行动越来越慢。

欧盟的第二个致命错误,是经济体制统一,却拒绝承担政治与财政的统一。单一货币欧元,本应成为欧洲经济整合的引擎,结果却成了锁链。德国和北欧国家依靠强大的出口与制造业积累财富,而南欧国家因无法通过贬值货币恢复竞争力,被迫陷入债务泥潭。希腊、西班牙、意大利长期高失业率、财政赤字爆炸,却还得遵守由布鲁塞尔制定的预算规则。富国怨穷国浪费,穷国恨富国霸道。所谓"团结",早已成了经济殖民的新形式。

第三个错误,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撕裂。欧盟以"多元共存"为口号,却不断制造矛盾。东欧国家强调主权与传统,拒绝被西欧左派的移民政策和性别文化强行同化;西欧国家则自诩"进步灯塔",对东欧的保守立场嗤之以鼻。结果是——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与布鲁塞尔长期对立,法国、德国陷入移民危机与治安恶化,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又对中东难民政策感到后悔。欧盟所谓的"共同价值",其实谁都不认同。

第四个错误,是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的彻底失败。欧盟梦想成为"全球第三极",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扮演"理性调停者"。但现实是,它既没有统一的军队,也没有独立的能源战略,更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暴露得彻底——各国各算各的账,德国担心天然气,法国算计军工订单,匈牙利干脆与莫斯科眉来眼去。欧盟高喊"支持乌克兰",却连最基本的防务协调都做不到。说白了,它连自己的后院都守不住,还想谈"全球秩序"。

第五个错误,是欧洲被自己的"政治正确"绑架。欧盟成了左派意识形态的天堂:环保、移民、人权、性别平权——这些原本应当平衡处理的议题,变成了政策中心。结果是:能源政策被"碳中和"搞得一团糟,制造业被赶出欧洲大陆,农业被环保税逼到绝境。那些敢质疑的国家,被贴上"反欧""反人权"的标签。欧盟仿佛不再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是一座以意识形态为圣经的修道院。

欧盟的第六个致命错误,是官僚体系的自我膨胀。布鲁塞尔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行政机器之一,数以万计的官员制定成千上万条法规,规定从黄瓜弯曲度到奶酪包装比例的标准,却对失业、通胀、战争、能源危机束手无策。欧洲民众早已厌倦这种脱离现实的治理。英国脱欧不是偶然,而是警钟:这套体系正在腐烂。

欧盟的悲剧在于,它把"团结"变成一种虚伪的信仰——人人口头赞美,心里却抗拒。它想统一欧洲,却让欧洲更加分裂;想对抗外敌,却被内部的懦弱和官僚磨光斗志。

今天的欧盟,既不能保护边界,也不能振兴经济;既无力防御俄罗斯,也无法遏制东大的经济渗透;既管不住成员国的财政,也拯救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它既失去了罗马帝国的力量,也失去了启蒙时代的精神,只剩下一张疲惫的面孔和一堆道德口号。

欧盟不是欧洲的未来,而是过去理想主义的幻影。它的存在,不是因为它有效,而是因为没人敢承认:这个庞然大物,从一开始就错了,欧盟根本就不应该成立。

历史最终会证明:欧盟不是欧洲复兴的象征,而是欧洲衰落的象征。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