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人民币示意图。(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10月24日,标签为“57名储户上千万元养老钱血本无归”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据悉,2019年到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57名储户在当地银行营业厅买了“业务员”推荐的理财后,损失了1180万元(人民币,下同)本金,事发后,才得知这些人不是银行职员。网友呼吁,银行担责。
据《新京报》10月24日报导,据受害者们自行统计,2019年到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57名储户在当地某银行营业厅购买了“业务员”推荐的理财后,损失了1180万元本金。三名“业务员”在银行营业厅用他们的手机,通过银行APP,将钱转账给不同的商业公司,购买风险极高的理财产品。
(网络截图)
理财到期后,储户们发现本金和利息无法提取。事后,他们才得知,接待他们的三名“业务员”,并非银行工作人员。
储户反应,这些“业务员”身着类似“该银行工作服”、在该银行营业厅工作。储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时,“业务员”会主动询问办理什么业务,并协助储户办理业务,储户很自然就把这些“业务员”当成银行职员。
受害者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缺乏分辨能力,他们投入的是多年积攒的“养老钱”。事发5年,储户们的损失仍未追回。他们认为,事发在银行营业场所,银行应该对他们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按相关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非本行人员在营业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郑飞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有关部门认定银行未尽到审慎经营义务,银行应当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此事随即引发网络关注。
网友表示,“我在某农商行被推荐过‘保险’型储蓄,因为是在银行营业厅,乍一听以为是稳妥型的呢,后来才反应过来她是卖保险的!如果是老年人很容易上当!”“我爸妈很多年前就被骗过,(‘业务员’)穿了农行工作服,在大厅堂而皇之地支了个办公桌,骗老年人是利息较高的存款,其实是保险,因为是穿了农行员工的工作服,老年人根本无法分辨。”“银行这种操作N多年了,为什么没人管?应该到哪里去投诉?”
“既然在银行里面进行业务,银行应该担责。也可能是诈骗,这样银行就有配合之嫌。”“说银行不知情,那是鬼话。买一套制服,端个板凳弄张桌子去银行大厅试试,看有没人追你出来。”“银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方是谁,银行是怎么允许他们在那里开展业务的。”“银行看不到这些人存在吗?都有监控,还能允许非工作人员在里面操作了那么多人的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