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源:AI时代人类何以自处?(图)☀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李清源:AI时代人类何以自处?(图)
作者:

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人工智能标志。

人工智能(AI)已经是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人们还在议论AI抢夺人类工作机会的时候,很多大佬却在警示,人类智力霸权时代进入倒计时。在AI到来的时代,人类何以自处,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之一。

ChatGPT之父”萨姆·奥特曼在一次深度专访中,给出了一个全新时间表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在所有维度上超越人类。他引用数据说,社会上一半的工作岗位每75年就会更替一次,而AI将把这个周期迅速缩短。

Stability AI前CEO、开发者Emad Mostaque则将这个时间点提前了两年多,并进一步预测:未来1000天内,人工智能不仅将取代人类工作岗位,更将彻底重塑人类的经济结构。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崛起(Intelligence Inversion)的当下阶段,AI将主导GDP增长,因其廉价且高效,人类的认知劳动将被机器智能替代。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劳动价值不只是归零,有可能转为负值。因为从投入产出比来看,AI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比人类劳动力更有性价比。

这其实有两个问题:一、当下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二、AI取代人类智能,那么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一、就业

初级岗位易被AI取代

AI对招聘市场是否真实地产生了影响?最近哈佛的一篇名为“生成式 AI作为资历偏向型技术变革”的论文给出了确切答案:是的。

据中国脉脉高聘人才智库2025年1月~7月数据显示,薪资同比减少的AI岗位包括:数据开发(-33%)、前端(-5%)、测试工程师(-27%)、ios开发(-24%)、安卓开发(-16%)——这是根据脉脉平台上几乎囊括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在内的一千余家企业的招聘数据得出的统计。

根据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截止到目前,2025年全球科技行业已有包括204家科技公司裁员,89964名科技员工被解雇。

自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多家知名科技公司相继进行了规模不等的裁员调整。与之前的普遍性裁员不同,2025年的裁员更加针对性地集中在可被AI技术替代的中层技术和管理岗位。

其中,微软于2025年5月实施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裁员(约6000人),软件工程师岗位受到显着冲击,其CEO萨提亚·纳德拉明确指出,此举部分原因是AI技术已能生成公司20%~30%的代码;IBM在2025年3月宣布裁员约9000人,其Cloud Classic团队有25%的员工受到影响;Salesforce的CEO则表示AI处理了公司30%~50%的工作。

华尔街也掀起“AI抢饭碗”浪潮。摩根大通在第三季业绩报告中指出,虽然利润较上年同期成长12%,升至144亿美元,但财务人数仅成长1%。首席长杰里米·巴纳姆告诉分析师,随着摩根大通在其业务中部署人工智能,该银行的管理人员已被告知要避免招聘新员工。

高盛大卫·所罗门也发表了自己的愿景声明,阐明了公司将如何围绕人工智能进行重组。他指出,高盛今年将“限制员工人数增长”。

资深员工和蓝领更占优势

在哈佛论文中研究者总结道,AI并非单纯替代人类,而是重新定义了什么样的人值得留下、谁更有晋升价值。它带来了一种“偏向资历的技术变革”。简单来说,越是初级的岗位,越容易受到AI冲击。

根据28.5万家企业、近6200万员工(2015年~2025年)的美国简历和招聘职位数据对比得出的结论显示:自2023年起,采用生成式AI的公司其初级职位的数量开始大幅下降,平均减幅达7.7%,而中高级职位数量则保持稳定增长。

由于AI接管了大量琐碎的例行任务(如报告撰写、数据整理等),公司更加依赖有经验、能决策、懂协调的资深员工来操纵AI,这让资深员工获得了更多的内部晋升机会。

哈佛研究按照学历分析发现,受冲击最严重的并非学历背景最弱的群体,而是毕业于公立一般大学或中段私立大学的求职者,这是因为一般大学生从事的认知工作更容易被AI取代。

中国的一家科学研究机构预测AI对未来5年工作的影响程度时,也得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那些知识密集的、白领型的工作最容易受到影响。而那些劳动型的、蓝领型的工作受影响更小。

X网友Tigris发文,Home Depot开始免费培训HVAC、电工、木工、建筑,并可获取资质证书。他表示,这大概是当下最“有含金量”的证书了。AI可以取代写代码、写文案,但它取代不了拧螺丝、拉电线、修暖通。

事实上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不光会取代现有的一些工作,随之产生很多的创新,会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机会。比如说,汽车的出现取代了马车,但它也创造了司机,创造了贸易,创造了汽车维修这些新的工作。

问题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从1997年战胜世界棋王加里·卡斯帕罗夫的IBM电脑深蓝,到现在大家平时使用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AI已经经历了多次迭代,以至于人们用AI写诗歌、写文章、设计图纸、诊断疾病、进行艺术创作,甚至用它来制作视频,当人们津津乐道它能为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时候,AI却在不知不觉间取代了人类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人们暴力和自杀行为。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关于聊天机器人引发的多起死亡事件引发关注。其中,加州一对父母提告OpenAI,指控ChatGPT导致他们16岁的儿子自杀身亡;还有新泽西州一名认知功能障碍长者,被Meta聊天机器人引诱抛下家人出门,因跌倒伤重身亡。

作家、人文价值倡导者Kay Rubacek:“我们的使用已经超越这些工具本身,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在情感上依赖它们,因为它们非常了解我们。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背后的算法,导致用户希望利用这些技术(AI),来取代他们的朋友。”

香港女星王君馨日前在社群平台(Instargram)分享,AI的蓬勃发展让她感到末日将至。她指出,AI发展在学校、内容设计和电影等领域的普及,甚至出现AI艺人和伴侣,令许多人分不清真假,渐渐上瘾,犹如自掘坟墓。

目前AI尚处于单一功能应用时期,如果几年后出现通用功能AI,也就是一个AI机器人能完成各种人想完成的事情,才是人类面临的终结日。刚刚拿下阿克塞尔·斯普林格奖的山姆奥特曼也说:五年后AI将全面超越人类,人类智力的霸权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人类面对如此危局,是应该思考人为什么活在世上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人类还有5年的窗口期,来反思、使自身觉醒。

在社会上,人类通常通过劳动、创造和社会贡献定义自我,人类是否仅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而存在?中外先哲告诉我们,肯定不是。

古希腊先哲告诉我们“善即是美”,中国儒家追求“天人合一”,释迦牟尼教人看透因果、跳脱人的生死轮回,这里面都贯穿着对人道德标准的严格要求,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

依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人需要自我实现的满足。在社会大分工的时代,人不可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达到自我实现,只有超越工作、生活等物质层面来达到真正的自由与精神的富足。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审视自我内在的种种想法,不断清除抱怨、妒嫉、仇恨以及各种杂念,来让自己保持清醒、理智、富于爱心,在现实生活中提升幸福感,找到我们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深层价值。

我们可以学习新技能、思考并探索内心真实的想法来深化对生命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活动或日常善行增强人际联系、体会为他的快乐;我们可以通过反思与冥想、参加宗教实践,从功利竞争中解放出来,探索“为何存在”的终极问题,提升生命境界。

“机器人”、AI,最终也只是机器,是二进制代码内在运作的冰冷的机器,充其量不过是利用符号、逻辑以及概率计算对人类的模仿。AI时代提醒我们回归生命本质:人类的价值不在于与机器竞争,而在于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提升与生命深度。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