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更新为007,中国经济正在被残酷摧毁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996更新为007,中国经济正在被残酷摧毁——中国制造内卷化 华尔街日报:可能导致普遍停滞
尽管中国在未来的产业诸如人工智能、再生能源、机器人等领域追求全球主导地位,其经济衰退却是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稍早报导,“内卷化”(involution)正在侵蚀中国经济:它陷入了激烈的竞争循环,这种竞争正在摧毁利润,引发工人之间残酷的竞争,并加剧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报导指出,内卷化意味着,即使经济的大部分领域仍在进行一场逐底竞争,这有可能导致普遍的停滞。

中国内卷化严重。(图为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图:撷自每日人物

尽管中国在未来的产业诸如人工智能、再生能源、机器人等领域追求全球主导地位,其经济衰退却是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稍早报导,“内卷化”(involution)正在侵蚀中国经济:它陷入了激烈的竞争循环,这种竞争正在摧毁利润,引发工人之间残酷的竞争,并加剧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报导指出,内卷化意味着,即使经济的大部分领域仍在进行一场逐底竞争,这有可能导致普遍的停滞。

价格战和供应过剩也日益成为地缘政治的负担。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已进入第四年,而消费者价格几乎没有变化,显示需求不足。由于国内市场供应紧张,中国制造商的出口量不断增加,而世界各国政府则抱怨廉价中国商品的涌入损害了当地产业。

随着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再度升温,川普政府认为,中国经济的这些弱点将使北京在谈判中处于弱势,而美国可以透过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额外关税来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痛苦。

未来一周,中共领导人将召开重要的政策制定会议,讨论国家下一个五年规划时,内卷化将成为首要议题。他们面临着一场高风险的平衡之战。预计技术创新仍将是北京路线图的决定性特征,然而,即使政策制定者正在权衡新的刺激内需的举措,这项产业政策也可能强化或加速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模式。

报导指出,经济学教科书中不会出现“内卷”这个词。它通常指过度竞争,但如今已成为一系列弊病的简称,尤其是通货紧缩和产能过剩。在人类学中,“involution”用来描述一种没有进步的变化。

2020年,“内卷”这个词首次在中国社群媒体上流行起来,主要被中国年轻人用来形容学习和工作的辛苦。随后,“内卷化”开始被用来描述行业中类似的动态,即供需不匹配引发了激烈的价格战。

报导指出,在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将其作为经济成长引擎,向制造业企业提供补贴和贷款,尤其是在中国政府青睐的高科技领域,例如电动车和太阳能板。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也打击了消费者信心,导致家庭更谨慎地保管储蓄和支出。

当产品过多而需求不足时,企业会采取降价来吸引客户并清理过剩库存。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有100多家电动车制造商都在为生存而战。今年早些时候,电动车制造商推出了一系列降价和促销活动,消费者可以以不到8000美元的价格购买比亚迪汽车。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今年上半年只有30%的汽车经销商获利,近3/4的经销商至少有部分汽车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售出。

从短期来看,这可能对消费者有利,但也可能损害家庭利益,因为企业会采取削减成本的措施:限制薪资成长、暂停招募、裁员,并挤压供应和销售链上的其他所有人。

中国受薪阶级正感受到压力,员工长期以来一直抱怨该国的“996”工作制——每周工作六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最近,工人们开玩笑说,这个工作时间已经更新为“007”——从午夜到午夜,每周工作七天。

北京先前曾驳斥美国和欧洲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但中国官员随即不得不采取“反内卷化”和打击“无序价格竞争”的政策。

政策制定者面临一个两难:要嘛大幅削减产量,这可能会导致经济成长崩溃;要嘛缓慢行动,这可能会导致问题恶化。

迄今为止,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供给面改革策略。各政府部门推出的零散指导方针主要集中在停止低于成本的定价,并透过加强监管和抑制新的生产投资等措施来抑制过度饱和产业的产能。迄今为止,这些努力主要集中在几个过度内卷化尤为明显的行业,例如钢铁、煤炭、电池、电动车和外卖。

近期经济数据表明,这些努力已开始取得一些成效。近几个月来,工业生产和投资成长有所放缓。8月工业企业利润飙涨20%。9月份生产者价格通货紧缩有所收窄。

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最近发表的一篇社论也承认中国经济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是暗示这些问题是中国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方寻

来源:新头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