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开玩笑说,在美国,真正懂得唐纳德·川普的人,可能只有三位。第一位是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前众议院议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型政治家,也是一位带着文人气质的权力玩家;第二位是前 ABC新闻政治部主任马克·哈珀林(Mark Halperin),当代美国媒体圈中罕见仍保持理性与独立的新闻人;第三位嘛,大概就是我自己。
我从2017年起系统研究川普,写下很多文章,分析他的性格结构、决策模式,以及其外交政策背后的心理逻辑。与那些对川普抱有宗教式憎恨的左派不同,我没有情绪包袱,也不靠“讨厌川普”来证明政治正确。我更愿意从性格与权力的互动出发,去观察他如何在美国政治的废墟上,重新定义权力的形态。
正因如此,对他的行为逻辑我有相当的把握。今年四月的贸易战与股市走势,正如我所预言般发展。这并非侥幸,而是源于对他性格深处那种“以冲突为动力、以混乱为秩序”的本能的理解。
在众多评论者中,马克·哈珀林是少数让我真正敬佩的新闻人。他既不是川普的追随者,也不是那种机械反射式的反川派。他的评论总能穿透表象,直抵川普行事的逻辑结构。他看见川普并非“偶然”成功,而是一个懂得利用混乱、误解与舆论能量的天生战略家。
马克·哈珀林的洞察常让我产生共鸣,我过去也多次引用他的观点。今天,我们再次回到他关于中东和平协议的最新评论-因为那不仅解释了“川普为何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也揭示了媒体时代的本质:谁能控制叙事,谁就能控制现实。
说实话,这次中东和平协议后,最尴尬的不是哈马斯,而是诺贝尔委员会。面对这样的历史时刻,他们居然集体噤声,最后硬是找出一位委内瑞拉的反对派领导人来“顶包”颁奖。可笑的是,那位领导人的安全,恰恰也是川普政府出面保障的。于是,当玛丽亚高调宣布这份荣誉“应献给川普”时,整个诺贝尔和平奖的道德权威轰然坍塌。如今的诺贝尔和平奖,已沦为一纸空文,在真正的战争与和平面前,它失去了判断与坐标。
左派的反应更具戏剧性。美国民主党政客陷入了一场“表情管理危机”:他们不得不出来赞美川普,但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不情愿。他们可以不喜欢川普,却不能不庆祝犹太人的安全与生还。毕竟,在美国政治结构中,犹太群体的影响力深厚无比——从金融到舆论,从智库到学界,他们的声音必须被尊重。民主党人心知肚明:若此刻继续对川普口诛笔伐,就等于在这场“犹太生命的胜利”面前站错了队。于是他们只好象征性鼓掌、虚伪地点头,用最勉强的语气表达“支持”。他们心里并不服气,却清楚必须如此。
这正是美国政治最典型的悖论:你可以讨厌川普,但无法否认他做成的事;你可以反对他的风格,却避不开他的结果。对左派而言,这是一场屈辱的胜利。他们希望这一切只是运气、是偶然、是历史的恶作剧。但事实是,川普的每一次“偶然”,几乎都是他导演的必然。
川普从不是传统政治家。他不看国务院电报,也不在意智库评估。他依靠的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对权力的直觉、对叙事的掌控、对人性的洞察。他明白,在这个被媒体与算法重塑的世界里,外交早已不是文件与会议,而是一场剧场、一段镜头、一条推文。
他把总统职位变成了后现代的舞台艺术:八成是表演,一成是运气,剩下的一成是假装你早就计划好那场意外。他不追求条约文本的“完美”,而追求历史镜头里的“黄金时刻”。他明白掌声比附录更重要,标题比报告更持久。在这个“感受即真理”的时代,川普比任何政治家都更懂得:谁能掌控情绪,谁就能掌控现实。
他不是体制的产物,而是体制的改写者。别人研究历史,而他用最钟爱的 Sharpie签笔在重写历史。他不是模仿基辛格,而是在超越基辛格的舞台上,用更直接、更不讲理、更视觉化的方式,让世界停下脚步,看向美国,看向他。
因此,当左派指责他“娱乐化政治”时,他们没意识到自己早已是他剧本中的演员。他们骂他时,也在让他的名字继续占据舞台中央。他们恨他,却无法忽视他;轻视他,却无法摆脱他。正如我常说:川普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更高尚,而是因为他更真实。
政治的本质,从来不是信念,而是能量;不是理想,而是驱动力。川普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能赢。正如那位对他又爱又恨的朋友所说:文明或许无法在他的道德指南针下运转,但若没有他那一记偏针,文明也无法前行。
而这一切,马克·哈珀林在《Next Up》节目中都讲得一清二楚。他系统分析了川普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角色,并总结出“七条特朗普法则”。霍普兰说,无论你爱他还是恨他,都必须承认:这场政治奇迹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一个独特性格的必然结果。以下,是他那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节选):
我喜欢研究川普,这已经超过十年了。他是一个极其有趣的人,一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对于一名记者来说,他就是一个绝佳的故事素材,一个充满矛盾、戏剧与力量的故事。
但我发现,川普身上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他是美国历史上被报道最多的人之一,早在进入政坛之前的几十年,他就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关于他的报道,真正反映出“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的,却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媒体——哪怕是保守派媒体——真正展现出他的家人、朋友、亲信眼中的那个川普。
当然,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他,但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他——无论是作为企业家、政治人物,还是作为总统。我一直在尝试理解他。
过去这几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在协议签署的最后几天,我采访了许多了解川普的人,那些比我更清楚他如何做事的人。他们帮助我理解,他是怎么把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做成的。
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这项和平协议——那些出人意料的握手,那张几乎无法重新绘制的中东地图,那些目瞪口呆的评论员——他们原本不相信这一切能发生。事情发展得非常快。就在本周一,川普启程访问——先去以色列,再到埃及。与此同时,拜登和布林肯都在争相邀功。左派的情绪几乎陷入瘫痪,他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川普的非凡胜利。
这并不令人意外。像海瑟·考克斯·理查森(Heather Cox Richardson)这样的作家,我称她为“Substack界的Rachel Maddow”,在川普宣布这一成就的当天,她的专栏标题居然是把川普比作希特勒。
而我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比理查森的文章更值得注意。那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朋友写来的。他不是川普的粉丝,事实上,他相当讨厌川普,但他有能力在厌恶之外依然看见真相。
他说:“比比(Bibi,指内塔尼亚胡)犁好了地;惠特科夫(Steve Witkoff)和库什纳(Jared Kushner)种下了果园;而川普坚持认为桃子已经成熟,现在是该做派的时候了。”
“这不仅仅是川普一个人的功劳,”他写道,“但他以一种自林肯以来无人能及的方式,体现了美国力量的独特本质。”
接着他又说:“麻烦在于,川普这个人,从性格上讲,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可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出这么多好事?我想不通。但我承认这一点,甚至有点享受其中的讽刺。这比杰克·本尼(Jack Benny)的笑话还好笑。”
“不过别误会,我仍然讨厌他。他是个可憎的人,我受不了他。也许是因为我内心深处害怕自己也有点像他。文明无法依靠他的道德指南针运转,但如果没有他那一记偏针,文明也无法前进。”
这位朋友的纠结,其实反映了当下许多左派的心理。也许、只是也许,川普是唯一能够达成这笔交易的总统。拜登试过,但没成功——尽管他声称自己“打下了基础”。
如今,美国一半的人说这是上帝的干预,另一半的人说这是骗局或者运气。但如果我们去掉那些戏剧性的外壳,会发现这不是运气,也不是虚张声势。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川普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川普有“技巧”。
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川普的七种本领——七条“川普法则”。这些特质常被敌人嘲笑或误解,但正是这些“被嘲笑的本能”,让他做到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重新绘制中东地图。
我称之为《学徒:亚伯拉罕协议篇》(The Apprentice: Abraham Accords Edition)——续集上映,只不过这次被“炒鱿鱼”的是哈马斯。
人们常常错过这些“川普规则”,因为川普本人太容易分散注意力了。周一的访问中——先是以色列,再到埃及——他开启了我称之为“唐·里克尔斯夜总会秀”的模式。他说的话,几乎没有哪位美国总统敢说,也没人说过。那是一种表演:有嘲讽、有错位、有锋芒、有意识流。
他在现场说了许多让人捧腹的段子,也让人抓狂,但就在这些混乱表象的背后,他在悄悄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就是我所谓的“七条川普法则”的开端。它们解释了这场交易为何能够发生,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情绪先于事实的时代,只有川普这种人能在喧嚣与混乱中完成真正的和平。
马可·鲁比奥一直在说:‘相信我,这背后有很多还没有被揭露的东西。’川普在周一依旧像往常那样自夸,但他也慷慨地称赞了他的团队,特别是鲁比奥、史蒂夫·惠特科夫(Steve Whitkoff)和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不过他仍然没有具体说明这一切是如何完成的。而他们对那些详细的谈话内容和川普本人为促成协议所做的战术动作保持沉默。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但目前还不知道。虽然细节有限,但任何研究川普的人都能看出这里的大体轮廓。无论你爱他还是恨他,这里都有一个模式。川普所做的一些事,我称之为“海湖庄园天才课 Maven of Mar-a-Lago101”,这就是这项重大举措背后的艺术。
对川普来说,这笔交易让“过去成为序章”。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任期里,川普把自己一生的交易智慧,与他作为总统、了解世界领导人的经验结合了起来。他将自己一直使用的战术,与他如今所拥有的战略眼光和第一任期中建立的人际关系结合了起来。
以下是我认为促成这笔交易的七项川普天赋,这些总结来自我多年来与川普身边人士交谈所得,他们向我解释过——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这笔交易的语境中——事情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川普善于任用非常规特使
这次交易的核心人物是史蒂夫·惠特科夫,在贾里德·库什纳的协助下完成任务。他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以把被忽视的建筑改造成豪华住宅而闻名。川普让他成为负责人,就像他之前在处理俄罗斯或其他事务时一样。
华盛顿对此的反应一如既往:他们嘲笑。外交部门的人、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人都把这次任命当成一个笑话,而不是通往和平的渠道。
川普的天才在于,他明白权力已经不再通过官方走廊流动。那是过去的事了。如今权力通过私人渠道传递——在高尔夫午餐上、在几个能完成交易并愿意炫耀的人之间的低语电话中。
国务院希望有长篇的备忘录;而川普希望的,是一个能在 Cipriani餐厅现场敲定交易、无需查笔记、无需请示前任的人。
史蒂夫·惠特科夫没有任何前任。川普选择他,就是为了用不同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谁能想到,通往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道路,竟然是经由棕榈滩和卡莱尔酒店,而不是通过雾谷?
川普在这件事上无视专家,因为他认为“专业知识”只是由那些从未真正完成过事情的人搭建的障碍赛。川普更喜欢那些在账单到来时不皱眉头的交易者。人们称那是业余主义,而川普不这么看。他认为那叫“用自己信任的人做不同的事”。而这次,确实奏效了。
[page]
第二:川普乐于模糊商业与外交的界限
批评者称之为腐败;支持者称之为协同。不管你怎么看,它确实在这次事件中提供了杠杆。
川普把世界当作一个分区混合使用的房地产项目。对他来说,这不是利益冲突,而是一种警示——这种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它为外交提供润滑。
他让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负责中东事务。川普并不认为这存在冲突。对他而言,这是纵向与横向整合的结合——资本主义与治国术并行。
两者都依赖于认知、说服、互联,以及“随时可以退出交易”的威胁。
川普的哲学是:对手想要什么?找出来,然后给他们一个看起来像交易的东西。人们称那是《交易的艺术》。我称之为“幻术的艺术”。
外交官提供承诺,而川普提供的是共同利益项目——带酒水服务的外交。账单,总是用别人的货币支付。
他把别人指责他“太交易化”、“太商业化”,转化成有效的证明。因为有时候,正是交易化的方式,才能让外交交易达成。
第三:川普是出色的读人高手
他读“自我”的能力,就像一般总统读简报那样。中东以自尊、血统和面子著称,而川普在这三方面都游刃有余。
他不想看国务院报告,他想读懂现场气氛。这也是他常常亲自出席的原因——就像本周一样。他观察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判断对方需要什么——一张合影?一个被公开称为“有远见”的称号?还是在合影中显得更高一点?
如果你的姿态显得“需要感”太强,那么在川普的新闻稿中,你已经排到第二段了。
他喜欢像他一样积极进取的人。本周他在埃及活动中特别点名那些积极主动的人。也许他们是为和平而努力,也许他们想要商业许可。
川普把地缘政治当作选角过程。他总能找到那个愿意“演自己”的人。这让华盛顿困惑,他们认为依赖人性理解是操纵;而对川普而言,那是地缘政治素养。每一次会面对他来说都像第一次约会,他永远记得谁先眨眼。
川普去埃及,是为了读懂场面并敲定交易。
第四:川普不惧批评
这是他的超能力。没有哪位现代美国公众人物像他这样——被嘲笑、被弹劾、被起诉、被讽刺——却依然不断前行。
他的秘诀不是否认,而是消化。他吸收批评,把它代谢,然后继续前进。他把蔑视转化为资本,把愤怒转化为氧气。他是唯一一个能因为错误原因上热搜、却将其变成市场调研的人。
他被各种语言辱骂过,但他依旧前进。每一次侮辱对他而言都是一杯蛋白质奶昔,给他下一次与媒体或对手交锋提供燃料。
每天早晨,他浏览报道,想着:“他们还在谈我,那就说明我还赢着。”
这就是川普敌人永远不懂的炼金术。他们以为他玻璃心,其实他是打不死的小强。他吸收他们的愤怒并将其转化为光环。
他们谴责他,反而塑造了他。他成了自己一直想成为的人——即便作为总统——一个被拒绝入俱乐部、却又成了俱乐部领袖的反叛局外人。
第五:川普是战术模糊的高手
这次事件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知道清晰被高估,无论是在打扑克还是在谈判。
他的力量在于制造模糊,从不让人确切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虚的、他会做什么、他不会做什么。他讲话使用最高级,但这些词过于宽泛,反而形成保护盾。
每当川普说“这件事具有历史意义”时,外交官会问:“在哪种意义上?”他回答:“在最好的意义上。”他把战略当作保密协议——从不完全公开。
当你无法预测川普会做什么时,你就被迫顺从他。传统主义者认为那是混乱;对川普而言,那是“加了发条的筹码”。
传统外交家追求可预测性;川普不以一致性衡量可信度,而以混乱度来衡量。他要看能制造多少困惑,从而创造自己的威慑与激励。
川普的信条是:“让他们以为我可能会做。”这会让他们主动回电。这次确实如此。连对以色列一直敌视的欧洲人都突然想加入——他们飞到埃及,站在舞台上。
川普明白麦迪逊大道的规律:神秘感能卖货。沙特人、以色列人、卡塔尔人都明白,只要川普参与,游戏就在他的棋盘上。
他们全都出现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果不来,会发生什么。
第六:川普是时间与场面的掌控者
批评者说他太在乎表演。确实如此,但川普知道“表演才是一切”。他明白政治与娱乐已经合而为一。舞台就是治国之术。在社交媒体时代,标题才是历史的草稿。
当川普公布协议时,他确保灯光完美、背景庄严、掌声立刻响起。他不是在推出政策,而是在创造场景。
在以色列议会,在埃及的后续活动中,人们看到了那黄金时刻——几十年敌对的阵营第一次同框。他知道,只要能让世界停下十二秒滚屏,他就完成了一半谈判。
建制派仍未理解——人们不会记得细节,只会记得画面。在开幕式上,川普被世界领导人环绕,担任埃及的司仪。
他深知赢得新闻周期可能意味着赢得一个世纪。他把外交变成剧场,而批评者只能作为不情愿的观众坐在场内。
第七:叙事控制
川普知道,必须在事实定型前定义故事,因为谁先讲,谁就拥有事实。
每个总统都试图控制叙事,每个政治家都想掌控形象。但川普本身就是叙事。
十年来一直如此,他心知肚明。他不等历史学家来写,而是自己写电视字幕。他懂得:只要先定义故事,就能主导解释。
川普认为这种效果将持续——我们拭目以待——但至少现在如此。等分析师开始问“川普到底完成了什么”时,他已经在 Truth Social上发帖说“这是世纪交易,甚至是千年交易”。
川普不仅塑造叙事,还为叙事注册商标,把它变成自己的财产。他把认知当作知识产权。他知道人们不会记得细节,只会记得感受。
而全世界,甚至包括许多川普的批评者——包括那个给我写信的朋友——此刻的感受都很好。
这不是肤浅,而是媒体时代的物理定律:控制情绪的人就控制现实。
川普不以条约条文衡量成功,而以上镜时间衡量。谁先说话?谁最后总结?哪一张照片定义了时刻?他不为档案表演,而为全球记忆导演。
是的,他浮夸、无耻、缺乏细腻,但那个曾被讥讽“把外交当交易”的人,如今懂得如何让人感到比第一任期更好。
别人都失败了——尤其是他的前任乔·拜登——而川普,做成了。他不会熬夜读国务院电报,但他懂得如何区分信号与噪音。
他也许不讲细节政策,但他懂得权力的语法与节奏。他真的是自里根以来第一个完全明白,在世界舞台上,外交80%是表演,10%是运气,10%是把偶然当成计划的总统。
他让总统职位在本周成为一种后现代的舞台艺术——现实秀与现实政治的混合体。
掌声的节奏与条约附录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在所有混乱中,川普再次提醒世界:外交如同娱乐,关键在于谁获得第一个掌声、掌声能持续多久。
目前,这笔交易也许会破裂,但此刻,它无疑是川普与顾问们完成的非凡成就。
这不是靠权术,而靠掌声。而掌声属于他。他不是基辛格或乔治·凯南的学生。川普是自己的学生。
他把一生在商业、竞选、执政中学到的战术与策略,带到世界舞台,让那些研究历史的领导人,看着他用心爱的马克笔重写历史。
正如他所说:“这是一笔非凡的交易。”这不是偶然。你无需喜欢川普,但必须承认—他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