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时代”,将不再推动“大拆大建”,而是以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为主轴。此举被广泛视为在经历15年“基建狂潮”后,中国各级政府因债务高企,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基建的现实反映。
据央视网、新浪财经等中媒报道,该指南要求各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通过整治低效用地、旧城区再开发、历史街区活化等方式推动城市更新。分析指出,这意味着中国难以继续依靠举债拉动基建的老路。
北京城市规划专家张尊义指出,这是官方为基建狂潮“停损”的政策表述。他表示,所谓“盘活存量”实质是财政断流后的无奈转向,类似将“失业”称为“灵活就业”。张认为,这一变化也可能波及“一带一路”等大型对外基建项目,尽管官方不会公开承认。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启动4万亿元刺激计划,引发地方大规模基建热潮,包括高铁、公路、地铁、机场、会展中心、仿古城镇等项目不断上马。虽然短期内带动了GDP增长,却也造成财政透支、资源浪费,并催生权贵资本与地方“政绩工程”。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下行、土地财政锐减,基建拉动经济的模式陷入困境。全国多地留下空置高铁站、荒废机场、人烟稀少的新区和仿古小镇,地方债务快速膨胀。
《南华早报》披露,中国高铁总里程达4.8万公里,全球最长,但仅有约5%线路盈利。中国铁路总公司截至2024年底负债高达6.2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中国地方政府显性与隐性债务已逼近GDP的90%。
山东大学学者李洋指出,这份“指南”标志中国基建模式终结。过去以“建桥通路”为政绩的地方官员,如今要面对偿债与减负的现实。他指出,许多高铁站附近冷清、房价停滞,说明宏伟建设背后,是高涨的债务与频繁的腐败。
整体来看,中国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象征一个由基建驱动的时代正式落幕。
图为示意图(JOHANNES EISELE/AFP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