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调查:繁华退去后的经济萧条 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经济调查:繁华退去后的经济萧条

近期,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大量年轻失业者诉苦,企业接连倒闭,让他们再度陷入“求职无门”的困境;不少企业主也公开抱怨,订单锐减、资金链紧绷,企业难以为继。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折射出中国经济加速下行的现实。

中国经济正经历罕见的低速增长期,甚至被部分舆论形容为“经济失速”。中共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公布8月经济数据,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低于7月的3.7%,创年内新低。财新指出,暑期出行带动文旅消费短暂回升;然而,即便“以旧换新”政策陆续启动,商品零售增速仍持续下滑,拖累整体消费表现。

在江苏昆山,一名从事电子零件制造的企业主李伟(化名)告诉记者,他的工厂虽在暑期接到部分“以旧换新”相关订单,但仅维持了两个月,“8月以后订单突然断崖式下滑,连续几周几乎零出货,员工被迫放假”。他说,厂区附近原本的加工厂已有三家关门,有的在出售厂房,因为没食客,街口餐馆也贴出转租告示。“新闻里说经济稳中向好,我看糟糕透了,不知道能不能干到年底。听说广东那边情况更差。”

图为2025年4月11日,中国东部浙江省金华市,工人正在一家生产圣诞树的工厂内工作。(ADEK BERRY/ AFP)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10月8日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约4.7%,略高于二季度,但低于官方设定的“5%左右”目标。报告同时指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0.6%,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至2.1%,创近五年新低。另据该局价格司数据,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第十五个月负增长,反映企业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

9月12日,中共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再度强调要“聚焦企业关切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口号。然而,这类表述多年来屡见不鲜,真正落地的改革措施却寥寥无几。民营企业信心仍低迷,融资环境和政策不确定性未见改善。与会场上的政治语言相比,企业主的话更直接——他们已经“不抱幻想”。

学者:信任坍塌政策难挽颓势

北京经济学者邵峰(化名)指出,经济下滑已蔓延至外资与民企两端,许多民营企业选择撤离。“官方的安抚话术已无法挽回信任,”他说,“3月李强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承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但实际上空间已被压缩到极限。从3月至今,倒闭与裁员波及全国各地。”

他进一步表示,当企业主选择“不再抱幻想”,政策工具箱中的“老调重弹”也难以扭转颓势。中国经济是否将陷入结构性停滞,或仍有回升机会,取决于能否真正松绑管制、重建市场信心。“我看不乐观,”他说,“企业普遍感到外需萎缩的压力。如今的环境远不如九十年代。有接近中南海的朋友对我说:你已经走不远了,让下一代早点离开吧。”

通缩压力上升外贸进口皆下行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9月价格报告,CPI同比下降0.4%,PPI下降2.9%,通缩压力明显上升。出口同样受挫,海关总署10月7日公布数据显示,9月出口同比增长3.9%,顺差收窄,进口增幅仅1.3%,双双低于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5年中国全年GDP增速约为4.8%,不仅低于官方设定的“5%左右”目标,也远逊于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因为关税战,大陆私企老板10个货柜滞留在港口,他不得不准备直播间低价出售外贸产品。(视频截图)

上海与广东多地受访者指出,外资撤离、白领减薪已成普遍现象,部分外企将产线转往越南与印尼,“整个办公楼的灯晚上都黑着,咖啡厅生意也没了。”曾在美国跨国公司任职的海归李女士年薪达160万元(人民币,下同),随着公司撤离上海,如今处于失业状态。她说:“我惨死了,几年前在香港买了三张保单,年缴保费30万,现在要通知保险公司退掉两张,你说谁能想到这种结局。”

李女士原籍贵州,早年留学美国。2016年到上海加入一家化工企业,管理亚太业务。如今她除了要退保,还要退租。“现在房租差不多两万,我要换小房间,可以省些钱。”

房企债务与企业倒闭潮

随着宏观压力持续加深,房地产与制造业成为最早出现危机的领域。根据财新统计,今年以来房地产龙头企业相继陷入债务重组。碧桂园上半年亏损约191亿元,世茂离岸债务重组金额逾110亿美元,路劲地产亦申请重整。建材与家居行业经营者接连轻生,业界形容:“房子不卖,板材无人要,家居没人装。”

(视频截图)

河北保定建材厂主房亚军告诉记者:“去年还在扩厂,今年厂房闲置。工人走了一半,剩下的每月只开几天工。我这厂开了快30年了,也撑不了多久。唉,我早几年应该出国。”

当房地产市场陷入冰封,制造业也受到连锁反应的冲击。9月4日,深圳一家有13年历史的外贸工厂永生电器宣布关闭。公司公告称,因经营困难,股东会于8月29日决议提前解散,并成立清算小组。公告指出,公司与员工的劳务关系即刻终止,工资将通过银行转账结算。此次关闭导致数百名员工失业。

一个月前,在微信与抖音上,不少网民反映工厂突然停产、老板失联。一名浙江网友说:“明天开始强制缴社保,老板干脆走人,报警也没用。”另一人指出,这类事件常被定义为债务纠纷,警方不予立案,员工只能走法院程序。

“虚假繁荣”退潮经济模式窘境

北京学者宋涛(化名)指出,大陆过去的繁荣本质上是“虚假的繁荣”。“中国靠制造业出口赚取外汇,但同时掠夺了劳动者的财富,用于基建、外援与军工发展,一部分资金最终流入权力者口袋。”他说:“楼价暴跌、企业倒闭、餐馆关门,根源是百姓手里没钱了。9月1日施行的强制社保新规,更暴露出旧有经济模式的窘境。”

社保新政引发连锁倒闭

浙江嘉兴企业主冯先生说,仅过去一个多月,他就听闻当地数十家中小工厂倒闭,其中不少刚开业数年。“这次倒闭的大部分是资产两三千万的小企业,有的企业已拖欠员工工资几个月,老板根本无力缴社保。工人报警后被告知属民事纠纷,只能走法院程序。”

他补充说,如今许多工人宁可不要社保,只希望能按天结算工资以维持生活。在浙江温州与台州,也出现类似情况。台州温岭一家鞋帮加工厂工人透露,外地业主已离开,称“实在无力缴社保”。该厂过去半年仅能发放七成工资,八月工资至今未付,引发工人恐慌。

温州一外贸工厂负责人白先生说,国际需求疲软导致订单缩减,“有的厂是订单减少,有的直接被社保成本压垮。”他并提到,美方加征关税、取消小额包裹免税后,义乌货仓积压严重,“本月中,美国对中国船只也要增加收费,我们的成本更高啦,现在出口美国的钢铝制品和五金产品滞销。”

制造业寒冬中小企业撑不住

随着政策压力与外需下滑交织,制造业的低迷正在扩散。在广东,机械行业同样陷入困境。8月,多家机床企业关门。业内人士形容:“设备滞销,只能按吨卖,厂房走廊堆满二手机床,无人问价。”

最近两周,东莞地产中介在视频网站推销大量被清空的厂房,绝大部分整栋出售,售价数百万至两千万元不等。这意味着曾经的“世界工厂”东莞繁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按摩与夜总会复活。台商黄先生说:“东莞工厂比十年前少了七成,工人也跑了,所以厂房空置。那些夜总会也没什么人去,最终也会关。”

(视频截图)

惠州华讯电子公司8月31日宣布停产清算,成立27年的企业终止营运。另一家凯艺纸品公司8月初停业,约300名员工维权。据员工透露,公司每月社保成本达50万元,而月盈利仅20万左右,“新规一上,彻底撑不住了。”

在江苏盐城的光伏工厂,员工刘强(化名)说:“去年三班倒,今年白班都排不满。”他指着空荡的车间说:“大家都怕下个被裁的就是自己。”多家光伏企业为避开贸易壁垒,已将产线外迁印度或沙特。晶科能源高层坦言:“再不走,市场就没了。”

除制造业外,裁员潮亦蔓延至其他行业。东莞一家服装厂主说:“银行不敢放贷,风险太高。”中部某省制造厂工人王强说:“工资常延迟,排单才上班,不排就停工。”北京品牌市场经理陈慧敏表示:“预算砍半,年终奖取消,连宣传海报都要反复核算。”她坦言,公司士气已降至谷底。

根据中共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消费意愿指数降至86.5,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2,双双低于疫情前水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调查显示,倾向储蓄者比例创十年新高,居民存款一年增近10万亿元。

对此,上海家庭主妇刘颖说:“房贷八千、补习费三千,不敢乱花。疫情后更紧了。”家庭开支紧缩,正是宏观数据中“消费不振”的具体写照。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北京,一名白领走出中央商务区的一栋大楼外。(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政策与国际视角

在政策层面,中国人民银行10月2日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释放约5000亿元流动性。地方政府加码基建,新能源与半导体产业继续获得政策扶持。北京大学一位学者分析:“中国正经历‘去杠杆、去产能、去全球化’三重叠加,短期阵痛难免。”

世界银行与IMF预测,中国2025年增速约4.5%至4.8%,高盛与瑞银均下调预期,认为消费复苏弱于预期、房地产调整或将延长。相比之下,美国在高利率下仍保持约2%增速,欧洲疲弱但未衰退,中国经济形势似乎已进入“下行快车道”。

多位受访学者最后指出,中国当前经济问题已非短期政策所能逆转,真正的挑战在于“信任重建”与“结构转向”。若决策层仍以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改革,“失速”或将变成“停滞”。

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仍笼罩在不确定阴影之下。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记者沈越采访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