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到这4次“撑腰”,孩子一辈子敢抬头走路教育育儿|儿童教育☀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父母做到这4次“撑腰”,孩子一辈子敢抬头走路

小区里见过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抢他玩具,他只会攥着衣角往后退;幼儿园老师提问,明明会的问题也不敢举手——后来和他妈妈聊天才发现,每次孩子遇到麻烦,妈妈总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别小题大做”。其实孩子的“不敢抬头”,往往不是天生胆小,而是父母没给够“撑腰”的底气。

真正的“撑腰”,从不是替孩子打架、帮孩子摆平所有麻烦,而是在4个关键时刻,站在孩子身后,让他知道“你不是一个人,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

第一次“撑腰”,是孩子被误解时,先听他说。

有次接女儿放学,老师说她在班里推倒了同学。我没当场批评她,而是回家后蹲下来问:“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可以和妈妈说说吗?”女儿才委屈地哭:“他抢我画了一下午的画,还撕坏了,我拉他的时候不小心让他摔倒了。”

很多家长听到别人“告状”,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孩子“你怎么又惹事”,可这样只会让孩子把委屈咽进肚子里——下次再遇到问题,他不会再找你,因为知道“说了也没用,你只会骂我”。正确的做法是先当孩子的“倾听者”,哪怕他说得不对,也先听完再引导。你给孩子的信任,会变成他未来面对误解时,敢于解释、不卑不亢的底气。

第二次“撑腰”,是孩子被欺负时,教他“不害怕”。

朋友家儿子在小区被大孩子抢了零食,还被推搡了一下。朋友没有冲上去骂对方,而是先抱了抱儿子,然后拉着他的手走到那个孩子面前,教他说:“这是我的零食,你不能抢,也不能推我,如果你想要,可以问我借,但不能抢。”

很多家长要么说“他抢你你就抢回来”,要么说“别理他,躲远点”,可前者教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后者教孩子逃避。真正的“撑腰”,是帮孩子建立“边界感”:告诉他“你的东西受保护,你的身体不允许被侵犯”,同时教他用语言表达态度。当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教我怎么保护自己”,他下次再遇到欺负,才不会只会哭,而是敢抬头说“不”。

第三次“撑腰”,是孩子尝试时,允许他“犯错”。

儿子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好几次,哭着说“我不学了”。我没有说“这点小事都坚持不了”,而是蹲下来帮他擦眼泪:“摔疼了吧?妈妈第一次学也摔了好多回呢,咱们休息5分钟,再试一次好不好?就算再摔,妈妈也在这儿陪着你。”后来他终于学会时,抬头冲我笑的样子,满是骄傲。

很多家长总怕孩子犯错,学走路怕摔就一直抱,学画画怕弄脏就不让碰——可孩子的自信,恰恰是在“试错”里练出来的。你说“没事,错了也没关系,爸爸妈妈帮你一起想办法”,比说“你一定要做好”更有用。孩子知道“就算我做得不好,爸妈也不会怪我”,才敢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这种“不怕错”的勇气,会让他一辈子敢抬头闯。

第四次“撑腰”,是孩子表达“不一样”时,肯定他“很特别”。

女儿上中班时,老师让画“我的家”,别的小朋友都画了红房子、绿草地,只有她画了蓝色的房子、紫色的树。她怯生生地问我:“妈妈,我画得好奇怪,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蹲下来看着画:“一点都不奇怪呀!蓝色的房子像住在天空里,紫色的树像会魔法,你的想法好特别,妈妈觉得特别好看!”

很多家长总喜欢把孩子往“标准答案”里套:“别人都这么画,你怎么不这样”“这个想法不对,听我的”。可孩子的创造力和自我认同,就是在“不一样”里萌芽的。你说“你的想法很有趣,妈妈支持你”,会让孩子知道“我和别人不一样,不是错,而是特别”。这种“我很棒”的自我认同,会让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敢抬头做自己。

其实孩子的“抬头”,从来不是指抬头挺胸的姿势,而是骨子里的自信、勇敢和底气。这种底气,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撑腰”里,慢慢喂大的。你在他委屈时听他说,在他害怕时教他强,在他犯错时陪他扛,在他特别时夸他棒——这些看似小事的“撑腰”,会变成孩子一辈子的铠甲,让他不管遇到什么,都敢抬头走路、自信生活。

你有没有给孩子“撑腰”的经历?当时是怎么做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聊聊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底气~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上进小叶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