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网孙瑞后报导/习*近*平十一讲话,不在语气强不强,而是整体语境的压缩和平面化。
过去几年,习*近*平总要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再带出民族复兴的未来蓝图,历史与愿景一贯是主轴。今年,这些东西几乎消失。他不讲历史,不提未来,只锁定当下,内容贴近现实、语言保守,少了激情,多了算计。
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洪耀南撰文说,整篇讲话,更像是一份对局势的“现况说明”,不是过去那种画大饼的宣言。
最明显的指标,是“完全统一”四个字不见了。这个曾在2023、2024年频繁出现的口号,这回被“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取代。
今年讲话的语言转向,至少有三个明显变化:
“完全统一”从讲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政策语言;
“真正的多边主义”首次出现,语境从内政转往外宣;
讲稿缩水、口号变密,少了论述,多了动员。
这些变化不是形式问题,而是整体战略语气的调整。语言变了,是因为北京在两岸局势、国内压力与国际环境间,需要找到一个更安全的语言立场。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外部势力干涉”的措辞这次大幅上提。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在讲话中出现,但这次的位置显然不同,几乎成了整段对台论述的主心骨。
语言一模糊,红线自然模糊。不是政策不清楚,而是刻意不清楚。这样既保留弹性,又避免承诺。一方面方便内部交代,一方面避免对外挑衅太多。问题是,这种模糊策略,也让台海的风险变得更难掌握——没有界线,就无法预期;没有预期,风险就容易外溢。
当政权已无力再凭历史召唤信仰,也无从建构一个可以说服民众的未来,它只能把语言压缩回当下,用一连串密集口号强化存在感。
这样的语言节奏,反映的是压力,是对不确定局势的反应。不是为了鼓舞人心,而是为了巩固当下。不是为了拉高期待,而是为了管控风险。
这不是一场高调的国家庆典,而是一场低调的政治降温操作。
台湾政治学者董立文表示,这次习*近*平的讲话像换了个人,是不是可能讲稿是受到了元老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