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开始,日子可能更紧!3个信号已经亮了,别再花钱眼不眨! 国内新闻|大陆新闻解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10月开始,日子可能更紧!3个信号已经亮了,别再花钱眼不眨!

这2天去超市囤货,结账时我愣了一下。

平时常买的5L装食用油,标签从79元涨到了85元;10斤装的大米,贵了6块钱;就连最常用的洗衣液,容量从2kg悄悄缩到了1.8kg,价格却没降。

以为是个别超市调价?回家翻手机才发现,小区宝妈群早炸了锅:“油价又涨了,加满一箱多花20块”“孩子的奶粉,代购说下个月要涨10%”“楼下面馆,小碗面从12块涨到14块了”。

别觉得是“小波动”,这背后藏着更关键的变化。中国银行研究院刚发的报告预警,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增速可能降到4.5%。

对普通人来说,这不是冰冷的数字,是钱包被悄悄“缩水”的现实。10月刚开场,3个信号已经亮了,再花钱眼不眨,接下来的日子真要慌。

信号一:刚需品“悄悄涨价”,钱不经花了

最直观的感受是:大件在降价,刚需在涨价。

车子打折、家电买一送一,商场里冷冷清清;但米面油、水电煤、日用品,要么直接涨价,要么偷偷减量,躲都躲不开。这不是商家黑心,是“生活型通胀”来了。

(1)粮油:每天都要花的钱,涨得最揪心

去超市对比下就清楚:

普通东北大米,上半年还是2.8元/斤,现在涨到3.2元/斤;5L的大豆油,三个月内涨了8块钱;就连鸡蛋,批发价都从3.8元/斤涨到了4.5元/斤。

别嫌涨幅小,算笔账就懂了。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吃10斤米、5斤油、20斤鸡蛋,以前花150块够了,现在得170多块。一年下来,光吃饭就多花240块。

原因很实在:极端天气导致部分产区减产,全球供应链又不稳,进口粮成本涨了;加上运输、仓储费用居高不下,这些成本最后都摊到了消费者身上。

更关键的是,粮油是“刚需中的刚需”,再贵也得买,长期下来就是不小的负担。

(2)能源:涨价的“传导引擎”,所有东西都跟着贵

油价是最明显的例子。10月以来,国内油价已经涨了两轮,92号汽油逼近8元/升,加满一箱50L的油,比8月份多花30块。

但油价涨的影响,远不止开车花钱多。

物流公司的运输成本涨了,超市里的蔬菜、水果就得跟着涨价;工厂的电费、燃气费涨了,生产的日用品、衣服成本就高了。这是“结构性上涨”,不是短期波动。

北方的朋友更要注意,天然气价格已经有抬头迹象。去年冬天一罐15kg的液化气是120元,今年不少地方已经涨到135元,供暖季要是再涨,过冬成本又得加一笔。

(3)日用品:“减量不减价”,比直接涨价更坑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隐形涨价”——商家不明着提价,而是偷偷减量。

你有没有发现:

洗衣液的瓶子变瘦了,以前能倒30次,现在只能倒25次;卫生纸卷变细了,层数从12层减到10层;就连牙膏,管口都做小了,每次挤得多,用得更快。

有宝妈算过,孩子的纸尿裤,以前一包80片,现在72片,价格还是129元,相当于每片贵了近1毛钱。这些小东西天天用,积少成多,钱包不知不觉就空了。

信号二:收入“紧箍咒”收紧,赚钱更难了

花钱的地方变多,赚钱的门路却在变窄。这两个月,身边不少人都感受到了“收入压力”。

(1)企业“降本增效”,工资、奖金缩水

朋友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国庆前收到通知:四季度绩效奖金减半,原本每月能拿8000的奖金,现在只剩4000。老板找谈话时直言:“大环境不好,先保住岗位再说”。

不只是互联网行业。制造业、教培、房地产这些行业,要么裁员优化,要么降薪止损。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三季度企业招聘薪资同比下降3.2%,就连“金九银十”的跳槽旺季,高薪岗位都少了不少。

中国银行的报告也提到,企业利润受影响,员工收入增长自然跟不上。对普通人来说,工资不涨就是“变相降薪”,再加上物价涨,实际购买力直接打了折。

(2)副业“内卷”加剧,额外收入难赚了

以前下班开网约车、周末做直播,多少能赚点外快。现在呢?

网约车司机群里,有人说“以前一天接20单,现在接15单都难,车比乘客还多”;直播带货的朋友吐槽“佣金从15%降到8%,还得自己贴钱做活动”。

就连小区里的兼职保洁、快递驿站,都挤满了找活干的人。不是不想努力,是“副业赛道”也卷不动了,额外收入的口子正在收窄。

信号三:理财“踩坑”变多,钱存着也心慌

有人说“赚不到钱,存着总行了吧?”但最近的理财市场,也不太平。

(1)低风险理财“破净”,收益越来越低

以前买银行理财,年化3%以上很常见,现在不少产品跌到2.5%以下,甚至出现“破净”。

我妈买的某国有银行理财,去年年化3.2%,今年到期后再买,只有2.4%。她说:“存10万块,一年利息少了800块,还不如以前存定期”。

就连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都跌到1.8%,10万块放里面,一天利息才5块钱,够买瓶矿泉水。

(2)盲目投资“踩雷”,本金都可能亏

有人不甘心收益低,想投点“高收益”产品,结果踩了坑。

小区张叔听人推荐,买了个“年化8%”的私募产品,国庆前被告知“项目逾期,本金暂时拿不回”。这类“高息诱惑”,大多藏着风险,越是钱难赚的时候,越容易掉进去。

4个“保命”技巧,把钱花在刀刃上

日子紧了,不是要“抠门”,而是要“聪明花钱”。结合身边人的实战经验,分享4个好用的技巧:

(1)刚需品“适量储备,避开高峰”

粮油、日用品这些必买的,可以趁促销适量囤,但别贪多。

比如食用油,保质期18个月,家里囤2-3桶够了;卫生纸、洗衣液,囤3个月的量就行,太多占地方还可能过期。

重点盯超市“会员日”“临期促销”,我家附近的超市每周三鸡蛋便宜5毛,每月15号日用品打9折,一年能省几百块。

(2)非刚需“延迟消费,拒绝冲动”

买东西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现在必须买吗?能用旧的代替吗?买了会后悔吗?”

我同事以前每月都买新衣服,现在改成“季度清衣柜”:把旧衣服搭配重组,不够再买刚需款,每月衣服开销从2000降到800。

家电、数码产品更是如此,除非坏了没法用,否则别追新款。旧手机、旧电脑好好保养,多撑一年没问题。

(3)收入“稳住基本盘,开拓轻副业”

主业别轻易跳槽,哪怕工资没涨,保住岗位就是“赢”。利用下班时间学个实用技能,比如剪辑、设计,接单时更有竞争力。

轻副业优先选“低投入”的:比如帮小区宝妈代买母婴用品赚差价,用专业知识做线上咨询,不用囤货、不用投入本金,风险小还能赚点零花钱。

(4)理财“求稳不求高,分散配置”

钱别都放一个地方,按“334”法则分配:

30%存活期或货币基金,随时能用,应对突发支出;

30%买定期存款或国债,保本保息,稳住基本收益;

40%投指数基金或低风险理财,长期持有,别追短期收益。

记住:现在不是“赚快钱”的时候,保住本金、保持流动性,比啥都重要。

日子紧点不可怕,盲目花钱才可怕

最后想说,10月开始的“紧日子”,不是“危机”,是“提醒”。

提醒我们别再乱花钱,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提醒我们要稳住收入,别轻易冒险;提醒我们理财要求稳,别被高收益诱惑。

日子紧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信号亮了,还在花钱眼不眨。从今天起,好好规划收支,守住钱包,等经济回暖,我们才能更从容。

毕竟,能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人,从来不会被“紧日子”难倒。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叶净寒

来源:知乎驿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