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陷入“口头努力”怪圈,反向策略助家长唤醒孩子内在自驱力教育育儿|儿童教育☀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当孩子陷入“口头努力”怪圈,反向策略助家长唤醒孩子内在自驱力

让家长最为苦恼与无奈的,或许就是孩子总在“口头努力”。

天天把目标说得天花乱坠,却始终不见付诸实际行动,计划列了一堆,落实的却寥寥无几。

越是孩子陷入这种“只说不做”的怪圈,懒散懈怠成常态,家长越不能陷入着急与焦虑的漩涡,不妨试试用反向策略来破局。

01

越催越对抗,越管越摆烂

在咨询工作里,我留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孩子越表现出懒散、缺乏行动力,父母就越容易焦虑和生气,进而催得更急,说得更多。

可结果呢,孩子反而越对抗,懒散的状态愈发严重。

我常常劝家长,别为孩子的事过度操心,当催不动、管不了的时候,不妨后退一步,回归自己的生活节奏。

然而,家长们往往做不到,他们满是担忧地说:

“孩子这样光说不练,摆烂又厌学,我怎么可能不管呢?要是不管,孩子估计会彻底‘躺平’,情况更糟。”

我反问家长几个问题:

你现在一直不放手,不停地催、管、吵,孩子听进去你的话了吗?

你明明管不了却还硬管,有效果吗?

孩子面对你的管教,反应如何?你期望纠正的问题解决了吗?

家长们听后,一阵沉默,但还是觉得即便管了没用,也不敢轻易放手和后退,生怕孩子变得更加懒惰、摆烂,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其实我想说,家长在管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抗拒、根本不听,那这种管教不过是父母自我安慰的心理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缓解矛盾,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与其绞尽脑汁想把孩子拉回正轨,不如静下心来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陷入“口头努力”的怪圈?

为什么对事情缺乏兴趣?

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要知道,父母管孩子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战胜孩子,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决策的正确性。

02

过度包办与双标思维

一般来说,陷入“口头努力”怪圈、懒散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事无巨细、完全包办的家长。

这类家长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该独立、该自我负责的时候,却早已习惯依赖家长,遇到事情就拖延,碰到难题就逃避。

家长把孩子该做的事情都代劳了,却又埋怨孩子怎么这么懒散,一点苦都吃不了,这显然有些双标。

如果想让这些只说不做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家长需要运用反向策略,也就是和之前的行为反着来:

之前包办太多,现在就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

爱操心的习惯要收敛一下,把孩子自己该负责的事情,放心地交给孩子;

每天为孩子焦虑、心情跌宕起伏,要学会自我疗愈、释放焦虑,做到课题分离。

家长只有先管好自己急切的心,修复自己的情绪,缓解自身的焦虑,才能回归理性思维,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当家长因为孩子的表现而打乱自己的节奏时,不仅无法激发孩子的潜能,还会让自己的焦虑和情绪成为新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最终的首要负责人都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长,更不需要家长一直在后面催促和施压。

03

控制过度导致孩子“空心”

孩子陷入“口头努力”的怪圈,看似是懒惰造成的,实际上是家长过往控制太多、干预太多、包办太密不透风。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这些“用力”或许起到了助推作用,孩子走得很顺,成绩也很不错。

可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以及初中、高中学业难度和竞争力的增加,即便父母再怎么努力,孩子也难以像之前一样一帆风顺。

当孩子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没有了价值感的支撑,又缺乏独立自主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变得像一盘散沙。

当这些“空心”且没有自我支撑的孩子遇到挫败和困难时,就会启动防御机制,要么对抗,要么逃避,要么僵持。

对内攻击就会导致内耗,心情不好,心力不足,自然就变得懒散,顺势“躺平”了。

04

调整养育,放手激发潜能

对于父母来说,运用反向策略激发孩子潜能与自驱力的要点就是:调整过去的养育方式,后退一步,保持觉察。

不要再事无巨细地包办,不要再把孩子当作完全的中心时刻紧盯。

家长越松弛,越敢于放手,对于属于孩子的事情不要急于代办和包揽,孩子慢慢就会承担起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在做事中体验到价值感、归属感以及胜任感,自然就会有行动的意愿了。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栗心心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