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在欧洲肆虐,成为欧洲经济模式“缓慢自杀”的象征,但欧洲人已经觉醒,Temu的恐遭致命一击。
11万硕博士生抢9000岗位,中国就业“地狱模式”。
中国经济步履维艰,上海网约车司机陷生存危机,有司机表示,“这两年有的人连饭都吃不起了。”
在娃哈哈遗产争夺战中,宗馥莉近日再输一个回合,正经历内外双重夹击。
AI是资本的宠儿,但当“全民储蓄”参与这场盛宴时,泡沫必将破灭。
晴天霹雳!中国电商巨头遭致命一击
2024年,中国购物应用 Temu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每天有数百万欧洲人直接从中国订购低价商品。对一些人来说,这只是网购的新潮流。但实际上,Temu是欧洲经济模式“缓慢自杀”的象征。
法广称,Temu代表着一种简单却无比有效的原则:最大化便利,最小化价格。在这里,便利战胜了理性。这恰恰是欧盟大多数消费者明显想要的。很少有人在意可持续性、公平性,甚至更不在乎欧洲的产业链因此受到损害。
对于这家中国平台来说,环保、工人权益和人权都不是核心议题。但消费者显然毫不在意——仅在2024年,路透社报导称,Temu(与 Shein一起)每天就向德国发出约40万个包裹。
讽刺几乎再明显不过:
德国和欧盟不断收紧环保要求,但在远东以完全不可接受的条件生产的商品却免关税流入本国。
德国政客和工会宣传劳动者权益,而公民购买的商品却没人关心公平工资或工作条件。
我们的经济基础就这样被自己亲手毁掉。德国和欧洲在三个层面上输掉了:
经济上:资金和价值创造流向中国,本土供应商被取代。
社会上:我们自欺欺人,一边高喊可持续性,一边在实践中做着完全相反的事情。
文化上:由于无法在价格上与中国竞争,欧洲的创新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市场淘汰。
如果有人认为这种趋势只是暂时的,那完全是脱离现实。Temu不是特例,而是未来趋势的蓝本,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到来。
尽管Temu在欧洲肆虐,但欧洲人已经觉醒。
欧盟委员会初步调查显示,中国在线零售平台Temu未能有效遏制非法商品在平台上的销售,涉嫌违反欧洲《数字服务法案》。调查显示,欧洲消费者在Temu上购买到不合规产品(如婴儿玩具和小型电子产品)的风险极高。若问题未获妥善解决,Temu或将面临其全球年营业额6%的高额罚款。
11万硕博士生抢9000岗位,中国就业“地狱模式”
黑龙江大学体育馆9月15日的招聘会现场,共有1456家用人单位,提供9676个岗位。而应聘人潮从馆内一直蜿蜒排到几公里外的地铁站口,多达11万多人,其中超过一半有着硕士博士的头衔。
在这次招聘会上,那些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竞争比达到了惊人的89:1,而民营企业竞争也达到了15:1。
中国资本市场资深人士徐真指出,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方面的矛盾,是结构性问题,不仅是在黑龙江,全国都有这样的问题。
“吃不起饭了”上海网约车司机陷生存危机
“这两年有的人连饭都吃不起了”,上海一位网约车运营者表示。在中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低门槛、高强度的“平台经济”岗位,如网约车、外卖和快递,已成为大量失业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最后选择。
微博认证的大V“梅大师”9月28日分享了他打专车出行,在车上与司机交谈过程的视频。
司机说,过去一台车一个月只有两千块钱的利润,今年这个利润都跌没了,损失都得自己贴。因为供给太多了。
司机还透露,这两年有的人连饭都吃不起了。有的外地人来到上海,身上带的三、三千块钱都花光了。为了开网约车挣钱湖口,直接给他下跪,求他给一台车去拉客人。
“梅大师”表示,他了解到一些在上海开出租车的外地人,吃睡都在车上,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租房子租。司机表示,他们即使一个小时只挣15块,也比在老家强,因为在老家找不到工作。
在中国经济下行,很多行业大裁员的背景下,外卖配送、快递、网约车等“平台经济”岗位变成了很多人失业后的首选“职业”。
因为这些“职业”具有门槛低、上手快、时间灵活等特点。不过,外卖等工作强度大、保障弱、收入波动也大,长期做可能对身体和生活质量都有挑战。
上海博主“王秋裤”9月27日发表的视频,分享了他此前采访的网名为“冰果193”的前上海男排球员的内容。
他透露,一些运动员退役后在澡堂里给别人搓澡,包括全国冠军。他本人退役以后,曾经做过麦当劳的餐厅经理;广告公司的广告业务员等。自己开了连锁店最后失败。在颓废之际看到别人做代驾,因为他喜欢开车,所以也做了代驾。但是这不是长久的职业。
娃哈哈宗馥莉,正在经历最难的一局
在娃哈哈遗产争夺战中,宗馥莉近日再输一个回合。就18亿美元信托基金案,香港高等法院驳回了宗馥莉的上诉许可申请。这意味着宗馥莉无法推翻对香港汇丰银行账户中约18亿美元资产的冻结,在杭州中级法院及浙江高级法院的诉讼结果出炉前,她将不得从该账户提款或处置任何资产。
宗馥莉在近日正式启用了新品牌“娃小宗”,欲以新的品牌来替代“娃哈哈”,但此举遭到不少经销商及供应商的公开反对,加大了娃哈哈集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全民储蓄”这场盛宴,这时会悄然清零
阿波罗网王笃若报导/硅谷投资人王川(Chuan Wang,推特账号@Svwang1)今天周日28日发布了一则寓言式预言,引发业界广泛讨论。他以层层递进的故事形式,形象刻画了人工智能产业资本开支(AI Capex)从自有资金投入到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过程。
王川写道,最初企业用自己的自由现金流建设AI基础设施,他认为“不是泡沫”;随后动用账面现金,依旧“不是泡沫”;接着企业通过发债融资,但因仍能支付利息,似乎依然合理。
随着供应商巨头也亲自下场砸钱,更多合作伙伴被推入AI投资热潮,王川仍强调这体现了“对AI未来的信心”。然而,故事逐渐转向:企业与第三方合作,在私人信贷(private credit)市场借入数百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王川依旧安慰自己:“规模比2007年次贷危机小多了”。
寓言的结尾急转直下。保险公司开始向普通人推销年息9.5%的年金产品,投资者安享利息回报。然而某天保险公司突然宣布无法兑付,投资者才惊觉,自己的储蓄早已通过金融链条间接投入了AI资本开支,“AI泡沫终于破了”。
Capex是Capital Expenditures(资本开支)的缩写,指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在AI领域,Capex主要指用于建设庞大的数据中心、购置高性能芯片(如GPU)、扩展算力网络和存储设备的巨额投入。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指出,王川的寓言映射了一个可能的风险链条:
巨头自掏腰包——以自由现金流与账上现金投入,属于稳健阶段。
债务与杠杆上升——当资金不足时转向债券与贷款,金融杠杆不断加大。
供应链与私人信贷介入——风险开始扩散,更多机构和投资者被卷入。
保险与储蓄池流入——普通民众通过金融产品无意间为AI产业“买单”。
如果AI业务最终未能兑现超预期收益,那么类似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连锁反应,可能在AI资本开支狂潮中重演。
王笃然表示,王川的预言不是单纯的玩笑,而是对当下AI投资狂热的一记警钟。巨头们竞逐AI未来无可厚非,但当“全民储蓄”通过复杂的金融通道流入AI Capex时,这场科技盛宴或许正在悄然埋下危机的种子。
请订阅阿波罗网主频道,订阅链接:
Loading...
Loading...
请订阅阿波罗网副频道,订阅链接:https://shorturl.at/lMP34
请订阅干净*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