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悼完户晨风,张雪峰的社交平台账号也相继“应声落马”。俩人刚好凑一对,哥俩相得益彰。
这种死因不明的症状,在这几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它不像癌症,钝刀子割肉,有一个扩散和发病的过程,身体有阶梯式的感知;它更像敌敌畏,喝下去马上人事不省,最后口吐白沫,无药可医。
有人猜测,张雪峰中招的原因是号称,愿意在台湾收复时枪响立马捐赠出5000万,煽动民粹情绪,符合近期治理对立和唱衰的清朗基本思路。
这个观点可能性很大,但很难自圆其说。
张雪峰身份本就亦师亦商,但恐怕还差点意思,不足以效仿沈万三,够不上僭越的门槛。
而这次“清朗行动”发布时间,远晚于他的表态时间。哪怕以最朴素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如果诸事都考虑倒查三十年,那只能导致人人自危。
更何况,姑且不论真心几何,张雪峰在官面上的态度和立场自出发时,早已进行了明显纠偏。评估过后,他愿意选择性投机,去放话煽动的,必然是较为正向的爱国情绪。这种政治正确,充其量是嗓门太大,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否则张维为、金灿荣之流应该一道遭遇处理。
用上排除法,再逐字对照“清朗行动”清单,大概能推测,他长期煽动高招报名,提点学科就业,可能符合要处理的“编造大师、专家等虚假身份、人设,围绕就业、婚恋、教育等领域贩卖焦虑带货卖课”这一措辞。
所以说发布材料要精读、细读,不仅要通读大意,还要感知精神,举一反三。这次搁互联网上传播不婚不育都是被打击的对象,更何况左脚踩着就业,右脚踩着教育,手里抓着平衡木,在红线上下疯狂试探的张雪峰?
张雪峰的商业模型此前提及过多次,他依托教育报考,蹚出了属于自己的盈利路线,期间自然存在贩卖焦虑的行径。可表达内容,距离送上刑场斩立决仍有距离。
对于绝大多数升斗小民而言,张雪峰提及的功利化教育思路具有实用价值。至少在学科报考这件事上,他没有故意藏私,指东打西。一个推销寒门实用主义思想,可能看不到未来,会错误引导大家报考土木工程,却能清晰看明白过去,告诉大家绝不要报考新闻学。
他甚至还会告诉你,有一些特定学科已经被筑起了门槛,大家都是草根出身,轻易就别涉猎这些领域。
想想,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宣扬者,能冒着胆子,公然挖文化精英阶层墙角,无偿给你传递这些信息差,本身就已经是在风险边缘试探,甚至蒙上了某种理想主义底色。
结合户晨风垮台来看,他们之所以能肆意跳动,是他们能审时度势,明白红线所在。而他们突然倒台,也正是他们认错了红线的位置,新秩序已经到来——大海突然涨水,临水指望收鱼获的钓鱼佬,自然第一个被卷入乱流。
可是,水不会一直涨,终究有退潮的时候。退潮以后,张雪峰还能不能回来?这次是15天,是30天,再或者一去不返,大家都不知道。
不知道水位几何,人类只能一次又一次靠尝试,去摸索未可知的天威。这不仅不科学,甚至有点悲呛。
想想公元前,郑国的子产铸刑鼎,破的就是刑不可知。
把规则放在明面上,把处置原因和结论,以及申诉通道放在明面上,对于公众才有约束的功能,才有教化世间的意义。只有经得起被监督审视,才能保证施行过程中自我纠偏,这是两千年前的先辈早已经明白的道理。
最简单的道理反而应该重复提,不然总有人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