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妈花490万雇女儿辞职养老,结果意想不到民生在线|民生问题☀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民生 > 正文
北京老妈花490万雇女儿辞职养老,结果意想不到

前几天看见一件事,给大家讲讲——

北京的靳阿姨独自生活多年。

年老体衰后,她感觉需要有人照顾。

她有个女儿,在广州工作。

想来想去,靳阿姨决定卖掉自己住的两居室,把490万元房款全部给女儿,让她辞掉工作,回来全职照顾自己。

母女俩协商了几个来回,女儿吕小姐同意了。

很快,她辞职回家,照顾老妈。

当然也真金白银地拿到了490万。

为了防止变故,2023年底,娘俩还写了个协议:

因考虑年龄和身体原因,身边需要有人照顾,与女儿吕某协商,让其放弃广州工作回京。

双方达成协议,把卖掉的位于西三旗某小区的两居室房款共490万元全部给吕某,作为对其辞去工作后无收入来源的补偿。房款已全部给付完毕。

吕某作为我的监护人,应尽到赡养义务,承担我的一切养老费用,包括住院看病费用、支付房租款和其他生活费等一切合理开支,直至我去世。去世后的丧葬费用也由吕某支付。

本协议不得单方面撕毁、解约。

母女俩签字画押,这协议就算生效了。

从外人的角度看,协议内容也算合理。

妈妈拿出490万,让女儿全职养老。

但是仔细品品,又有点别扭和奇怪。

感觉这娘俩的感情挺淡漠。

从后来的结果看,也的确如此——

吕小姐拿到490万后,在北京买了房。

但是没跟妈妈一起住。

妈妈自己租了房子,母女俩各过各的。

当然,吕小姐也如约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任务。

吃的穿的用的,该买都买。

租房的住院的费用,该出都出。

后来靳阿姨想进养老院。

女儿就帮她找了一家,一次性付了20万元的费用。

可是母亲只在养老院住了五个月就烦了,又跑出来继续租房住。

养老院把剩下的钱退给了靳阿姨。

这笔钱,就成了母女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女儿认为钱应该是自己的。

但靳阿姨就是不给她。

女儿就气得不给母亲付后面的房租。

娘俩激烈争吵,也吵不出个结果。

靳阿姨干脆把女儿告了,说女儿没有按照协议给她付房租,要求撤销养老协议,女儿退还480万。

结果如靳阿姨所愿。

法院二审撤销了母女俩当初签的养老协议,并判女儿返还480万元。

靳阿姨的钱回来了。

但她的养老计划也彻底失败了,母女关系估计也降到冰点了……

02

看到这个案例,感觉很不是滋味。

一个老太太想养老,需要卖了房子给女儿几百万。

要签字画押约定不许反悔。

最后还是因为几个月的房租撕破了脸。

实在心酸。

靳阿姨和女儿的协议,让我想起一个很火的词——全职儿女。

意思是大龄青年回家,全职陪伴、照顾父母,父母拿出一部分退休金给他们发工资。

如此,父母解决了养老问题,子女也能摆脱职场内卷,还能有一份收入。

有网友分享了她做全职女儿的经历:

父母每月给4000元工资,上午陪跳舞,陪买菜,陪逛街,晚上和父亲一起做晚餐。

负责处理家里所有跟电子相关的东西,每个月安排一两次家庭旅游。

剩余的时间自由支配。

听起来很不错。

远离高压力的职场,还能照顾父母,堪称完美。

但现实里,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第一,年轻人上班,不只是为了一份收入,更需要发展自我、发展事业。

留在家里照顾父母,很可能会影响子女的职业前景。

除非他在外面也是做相关的工作,性质与照看父母一样。

否则父母怎么忍心为了自己,让孩子放弃大好前程?

第二,想要个全职子女,父母要有足够的钱。

要有能力支付孩子的工资,并且保障全家人的生活,还得留一笔看病钱。

这也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的。

第三,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要好,相处要融洽。

否则每天待在一起磕磕碰碰吵个没完,不够憋气的。

就像靳阿姨和女儿,感情不牢靠全靠钱撑着,就算协议写得再好,最后也难免红脸。

03

当然,这对母女的关系比较极端。

一般人不会闹到她们这种地步。

但人到老年,如何安稳体面地养老,确实是个普遍的难题。

尤其是在当下,很多人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养老困境,远比以前更突出。

在传统社会,一对父母会养育好几个孩子,大家基本住在同一个村子里。

父母老了,孩子们抬腿就能到父母家,看看老人的情况,照顾照顾。

老大给买点菜,老三给送点药,老五收拾收拾屋子。

老人很自然就能得到基本的照顾。

而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第一,大部分父母只有一个孩子。

第二,这唯一的孩子还很可能在别的城市工作,跟父母相隔千万里,一年见不了两次面。

第三,这还是一个从小被百般呵护的孩子。

他习惯了被照顾,可能没有照护父母的自觉,也没有生出为父母着想的习惯。

第四,这届年轻人,更追求自我实现,而非只做家庭中的一块砖。

他天然地觉得自己的人生,远比父母的生活更重要。

第五,从客观现实讲,他很可能工作非常忙,压力非常大。

如果父母生病卧床,指望他请假或者辞职回来照顾,他也很为难。

第六,这届年轻人,很看重边界感。

他们成年后可能不愿意守在父母身边,和父母混在一起。

父母过多地依赖,对他们来说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所以现在,很多父母其实都是独居的,没有孩子守在身边,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会越来越普遍。

"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正在遭遇现代文明的冲击。

04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

初代独生子女,已经年近50岁。

他们的父母正在老去。

而这个独子,要工作,要照顾妻儿,再照顾两个老人。

显然力不从心。

要是两个老人身体尚可,倒还好说。

但凡有一个生了病,那压力瞬间就大了。

之前网上流传一段视频。

老两口生病住院,儿子一个人推着俩轮椅照顾父母。

看着就觉得难。

现在医疗技术突飞猛进,我们的人均寿命也会越来越长。

以后很可能出现“两个70岁老人,照顾四个90岁老人”的情况。

而坐在轮椅上的父母,心里也是百般无奈。

谁也不想拖累自己的儿女。

可是自己这一把风烛残年,又不得不依靠在子女身上……

05

我今年46岁,这两年就常常思考如何安顿自己的老年。

如何尽量平顺地走过这一场风雪。

想来想去,感觉孩子还是至关重要的依靠。

前阵子我就跟18岁的儿子讲——

我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你尽量好的养育,这些爱和付出,本是不求回报的。

但因为我晚年一定很需要你,所以对你有一点期望。

大概几点:

到我老了,我们不要住得太远。

最好一公里以内,一周能见两次面。

该跑腿的事,你要帮我跑腿。

我需要用到的基本新技能,你要适当教我。

我不能自理的时候,你给我找护工,我出钱。

儿子现在自然都觉得很简单,没问题。

但以后能不能做到,我不确定。

其实我跟他提这些要求的时候,感觉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要求多了。

不过转念一想,相比我对他的付出,这些要求几乎是九牛一毛。

可能父母多是这样,为孩子付出时倾尽全力,觉得天经地义。

但要求孩子一点点,就会感到不安。

事实上,父母和子女之间,可能原本就是不对等的。

大部分家庭里,父母给孩子10分,孩子可能也就能回馈父母1分。

好在,孩子们也可能为人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将这份爱和付出传递下去,也在此过程中逐渐理解父母。

总的来说,生命本身,就让人感到有希望。

06

当然,除了靠孩子,我们晚年还应该有其他几个依靠。

第一,钱。

如果你有钱,又有孩子,那晚年基本不会出什么岔子。

红楼梦》里的贾母为什么那么一言九鼎、儿孝孙敬。

她个人的性格有加分外,背后的雄厚财力也相当重要。

如果你能给孩子很好的生活,他多半就会愿意围绕在你身边。

当然,如果你够有钱,就算孩子不搭理你,你大概率也依然可以过得不错。

怕就怕相反的情况。

有句话说,最可悲的不是老去,而是老到走不动时,发现既没有足够的钱买服务,又没教出愿意侍奉床前的孩子。

第二,精神归宿。

你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

唱歌,打球,追剧,养花,写小说,打零工,读历史书……

无论什么,反正你得找到一个地方,把自己的精力投进去。

自我充实,自得其乐。

千万不要满心满眼只有孩子。

他一天不打电话你就要疯了。

那就是把自己幸福的权力交出去了。

第三,社会支持。

当养儿很难防老。

我们就不得不依赖社会支持来安度晚年。

我现在就有两个期待。

一是希望机器人保姆快点来吧。

二是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养老方式。

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社区养老。

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三餐都可以去社区食堂吃,有工作人员定期到家里探访,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

现在已经有一些机构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了,比如帮老人洗澡、买菜、打扫卫生、简单查体、针灸按摩、陪伴聊天,甚至灭蟑螂、修家电……

只是这些业务现在还不够普及。

希望以后能发展得更细致完善。

当然,人老了,不管咋说还是得有点钱。

所以伙计们,加油赚钱吧。

一笔让人踏实的存款,一个有情有义的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些真心的爱好,是我们美好晚年最大的保障。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华

来源:读者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