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家庭,到最后孩子不爱父母,父母也不爱孩子了?教育育儿|儿童教育☀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为什么很多家庭,到最后孩子不爱父母,父母也不爱孩子了?

我一位亲戚家的姐姐,十几岁离家出走,之后一二十年杳无音讯。

最开始,姐姐父母也有寻找,托出门打工的亲朋留意。但找了几年,他们就放弃了。

甚至一提起姐姐,她爸爸就恨得牙痒痒:“这个不孝女,还找她干什么?我当没生这个女儿。”

但就在前几年,有邻居在外地见到了姐姐,还看到她牵着一个孩子。

邻居上前打招呼,问她怎么不回家,她回答说:“我爸妈从来不爱我,我回去干什么?那已经不是我的家了。”

邻居回来把这事告诉了姐姐的父母,她爸爸只说了一句话:“你下次若还见到她,就告诉她,我没她这个没良心的女儿。”

我一直觉得很可惜,小时候,那个姐姐经常带我玩,可如今,谁也联系不上她了。

明明是亲父女、亲母女,为什么他们到最后,孩子不爱父母,父母也不爱孩子了呢

一:情感账户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情感账户”。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的银行账户,如果你想去银行取钱,那前提是,你已经在里边存了钱。

但你如果没存,余额为0,那不好意思,你没钱可取。

人跟人之间,其实就存在这么个“账户”。只不过,它存的不是钱,而是“感情”。

你不会无缘无故请陌生人吃饭、喝奶茶,但你会跟朋友分享零食、一起逛街对不对?

因为你跟陌生人之间,就没有“情感账户”,也就没有“存取”一说。

但你跟朋友之间,平日里的关心、聊天、互帮互助,就是双方在这个账户里,存了很多“情感”。

当你需要朋友帮个小忙时,也就是在“取钱”。因为里边额度够,所以朋友乐意让你取。

但如果有一天,你跟朋友闹掰了,绝交了。

那不好意思,你们双方都把“钱”取走了,你再想让他帮忙,他就不会理你了。

而在所有的关系里,“情感账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和孩子了。

二:亲子间的“情感账户”

孩子一出生,我们和他的“情感账户”里,天然就存了一大笔“巨款”。

只因他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心甘情愿让他“取钱”。

我们给他吃、给他喝,赚钱给他花,对他甚至比对自己还好。

当然,我们不止在这个账户里“存钱”,我们也会“取钱”。

我们命令孩子去做事:“你,去把这个做了。”

取钱。

我们骂孩子不听话:“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我们在取钱。

我们打了孩子:“谁让你顶嘴的?不打你你就不长记性。”

我们依然在取钱。

我们答应孩子周末出去玩,结果说话不算话。还是在取钱。

这些命令、指责、比较、贬低、打骂,都是我们在不断地“取钱”。

“取钱”本身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取完之后,再“存钱”就好了。

不然取着取着,它就余额不足了。

余额不足会怎样?

“你快点去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

“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别吵我。”

“你帮我倒点水喝吧。”

“你自己不会倒吗,我没空。”

你会发现,一旦一段关系,它的“情感账户”余额不足,那这两个人,就会变得冷漠、疏离,充满了“火药味。”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的,是它“透支”。

孩子已经非常厌烦我们了,我们还在不断地打压、责怪、抱怨、叨叨不停。

他一看见我们就烦,长大一点就走得远远的,也不再跟我们联系,甚至连去哪都不告诉我们。

最后,我们的亲子关系里,只有怨恨,已经没有爱了。

孩子不爱我们,我们也很讨厌他。

三:如何“存钱”

我们和孩子相处,每天都是在不停地“存钱”、“取钱”。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要怎么“存钱”,账户才会余额“充足”,不“透支”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就提到了情感账户,并且,作者给出了7种主要的“存钱”方式,我挑几个重要的跟大家说说。

①注意小细节

我们总觉得,对孩子的爱,很大,我们赚钱都给他花,把家里最好的都给他,还不爱吗?

但人,是感受型动物。

尤其是孩子,他对爱的理解,不是“爸爸妈妈为我花了多少钱”“爸爸妈妈为我熬了多少夜”。

他理解的爱,是爸爸妈妈给了我多少温暖、陪我玩了多久、给了我多少拥抱。

其实,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比如,你充满爱意地看着他,抱着他说:“妈妈好爱你!”

或者他放学回来,我们温柔地迎接他:“欢迎回家,见到你妈妈好开心呀。”

又或者,在他害怕时,我们紧紧地搂着他:“别怕,妈妈在,妈妈会保护你。”

这些小小的动作,都在传递一种爱与温暖。

他能感受到:“妈妈真的很爱我。”

②听他讲完

聆听,是一种能力。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听了个开头,就忍不住打岔:

指责:“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评价:“这又没什么大不了的,别那幺小气。”

给建议:“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叫你不要这样做,下次听我的。”

转移注意力:“好了好了,别说了,快点去写作业,这些事你别瞎操心。”

我们不听孩子说,慢慢的,孩子也就不愿意跟我们说了。

每当孩子跟我们讲他遇到的事、他的主意、想法时,我们再不认同,也先听他讲完。

我们愿意听孩子讲,他也才愿意听我们讲,这样的关系,才是相互的。

③先承接住孩子的错误,再教育

孩子犯错,我们第一反应是:教育他,让他以后不再犯。

但孩子犯错时,其实他是有一种懊悔、自责、害怕的情绪的。

这时候我们教育他,他可能会为了赶走这些不好的感受,而逆反、不听、唱反调。

这时候,我们要先承接住他的错误,再教育。

比如孩子打翻了水杯、洒了水,我们可以拿来抹布,和孩子一起清理干净。

然后再平静地教他:“下次走路慢一点,注意端稳就好了。”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就算犯错,爸妈也是爱我的。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取决于“情感账户”里余额的多少,我们取钱的同时,别忘了多“存钱”哟~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布谷妈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