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企是党国命根子,但已经没有未来了,根本原因是被割韭菜的牛马越来越少了。
中国超前消费崩了,信用卡数量连续11个季度减少。
中国高于20块的香烟都没多少人买了,这是不是消费降级?
中国“纸面财富”崩塌?比房子卖不动更担忧的3件事,已经悄悄在城市蔓延
台北入选亚洲适合退休13城市低生活成本成优势,中国大陆无一城市上榜。
墓葬行业被认为是最稳定的行业,但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头部企业亏损,整个行业也都非常不景气。
党的命根子,已经没有未来了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把人口视为负担。
计划生育的初衷,就是要达到“人均国民经济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必须把分母降下来。
现在发现人口减少,未来没人给房地产和地方财政接盘了,也没人交社保了,又鼓励多生。
作者“Leva”撰文分析,多生也没用,工作机会没有了,生出来的人口又变成“剩余劳动力”,即使有工作机会,也是低薪资低福利,越来越多年轻人看明白了,社会不但压榨我,还要压榨我下一代,那我还生个屁。
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消费主体在海外,劳动者就是生产工具,就是成本,所以必须实行低薪资低福利政策,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完成资本积累,开拓海外市场。
连比亚迪在巴西压榨中国劳工都被巴西法院勒令巨额赔偿,国内的办法在海外行不通,那怎么资本积累?压榨国内韭菜和供应商,这样没有未来的。
中国的国企,是党国命根子,不会允许外人染指,经营也不透明,党委负责制,外国人也怕被割了韭菜。中国实际利用外资2025年上半年也创了新低。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者,诺奖获得者阿西莫格鲁的说法,中国的榨取性制度是没有未来的,一个制度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没有吸引力,努力没有用、劳动没意义,很多年轻人就躺平。
随着中国人口快速下降,中国经济必然萎缩,目前税收和社保缴费基数已经涨不动了。
中国经济好不好,首先看外商投资,外国人赚不到钱自然不来,再就是看税收和社保缴费基数,这两项指标几乎不可能造假。
看股市、看GDP数字、看统计局发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青年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都是扯淡。
有人把雷军成为首富看作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标志,太浅薄了。
小米市值再高,在小米生产线上打螺丝的牛马们,工资会不会涨?
中国的超前消费,崩了
超前消费,崩了。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连续11个季度持续下滑,到今年二季度末卡片数量为7.15亿张,三年内蒸发了9200万张。
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才猛然想起来已经很长时间没用信用卡了。而信用卡数量大跌,本质上是借贷消费的降低,或者说,超前消费,不存在了。数据显示,上半年15家全国性银行信用卡总贷款规模较年初减少1945亿元,其中仅有四家增长。
为什么人们花钱会突然变得谨慎?其实,超前消费与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回到十年前,借贷消费处于黄金期,2015年到2017年间呈现爆发式增长,光短期消费贷规模超过了8万亿元,是2014年末的2倍多。那时大家是敢借又敢花。
但是从2018年开始,一个信号就出现了:截至2018年6月末,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在21%,但同期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至9.4%,回到了15年前的个位数增长水平。紧接着就是三年口罩时期,普通人收入受到极大冲击,这中间还穿插外贸、投资对经济拉动力下降,产业升级等大事件,这些因素综合下来,很多普通人的感觉就是兜里的钱变少了,而能挣钱的事也变少了。
中国高于20块的香烟都没多少人买了,这是不是消费降级?
最近,烟酒店老板王强愁眉苦脸,主要原因是高档香烟越来越难卖了。
作者“平说财经张平”撰文说,过去高档香烟的库存周转在15天,现在延长至45天。烟酒店正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此外,高档烟即使降价也无人问津。像高档香烟“和天下”之前曾标价100元,如今65元也没人来买。不过,像“紫云”这类20元以下的低档香烟,现在却卖得火热。
事实上,国内香烟市场正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高档香烟无人问津,而另一边低档香烟需求在上升。根据烟草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高价烟销量同比下降12%,而20元以下低价烟销量逆势增长8%。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生存压力之下,即使是成瘾性消费,也不得不向价格低头。”
这是不是消费降级呢?
第一,工薪族生活和债务压力大,不敢多消费
“债务枷锁”也让中产人士消费降级。上海白领奚敏,之前没买房之前,抽的是30元一包的“利群”。而她在市中心买了一套650万的商品房之后,每月的房贷是1.8万。这个月供占了她的收入的70%。于是,奚敏戒掉了“利群”,改抽12元的“中南海”。
第二,政策控烟和税收降低了购烟需求
一包50元的香烟,其中就有29元是税款。显然,在政策控烟,以及香烟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之下,老百姓购买高档烟的需求在快速下降。
第三,办公室的递烟文化在消失
现在就算你递给客户香烟,人家也会婉转回绝说:“别抽了,吸烟对身体当了!”
第四,年轻人吸烟的数量越来越低
喜欢吸烟的90后、00后的年轻人数量要远比中年人低。试想,中年人因为身体原因吸烟人数在逐步减少,而年轻人群体大多都不爱抽烟,这就导致高档香烟卖不出去,低档香烟还有点消费需求。
总之,高档香烟没什么人购买了,说明老百姓消费能力被削弱了。
中国“纸面财富”崩塌?比房子卖不动更担忧的3件事,已经悄悄在城市蔓延
房子卖不动,其实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更令人担忧的3件事,已经悄悄在城市蔓延。
作者“万公子”撰文说,第一,当“纸面财富”崩塌,预售屋解约潮背后的家庭财务危机。
数月来,全国各地开发商几乎都加入了“买房送装修、送车位”类似的变相促销活动中,照理来说,100万的房子送15万的车位,相当于打了85折,已经很优惠了。然而很多人手上真的是资金紧张了——
今年前5个月,很多人连预售的新房都退订了,退单量比去年同期暴增60%。
更麻烦的是,退订的人一多,开发商收不到首付,资金周转就更困难。而银行那边贷款审批也更严了,房贷增速降到了7.38%,是18个月以来最低的。这些问题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可能拖累整个经济链。
第二,中产消失的骨牌效应,正在改写楼市消费图谱
以前的成交数据里,千万的二手房很普遍。如今呢?最近一组成交数据,真的让人大吃一惊,大城市成交的多是“廉价房”——
广州200万以下的二手房占了总成交的46%,南京更是高达58%。就连上海,300万以内的房子都占到45%。
中产换房改善?真的越来越不现实了。当中产都开始收紧钱袋子,消费降级,受影响的又岂止是房市?
第三,不动产的价值逻辑,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那些大型保险资金早已悄悄转向了:2025年上半年,他们对不动产的投资增加了40%,但钱不是进入了普通商品房,而且投到了物流园、长租公寓这类能稳定收租的项目。
北京五环外放开限购,表面是鼓励买房,其实恰恰就暴露了重大转向:现在真正的刚需都在郊区,市中心高价房反而难卖。今年前7个月,北京八成的成交都在五环外,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一位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聊天时感叹:“现在谁还指望房价暴涨?能稳定收租4%–5%的资产才是真香。”
这三股力量,正在不动声色地改变市场的走向。
也难怪!当上海的工程师用公司股票买房,普通家庭为了省利息甘愿住在20年的老小区时,发生改变的又何止是房市?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剧本,都在重新改写。
台北入选亚洲适合退休13城市低生活成本成优势
根据美国旅游媒体网站Travelbinger报导,台北市名列亚洲13个适合美国人退休的理想之地。受青睐的原因包括是数位游牧族的热门迁居地,再加上低廉的生活成本等。
亚洲国家因多种因素而成为美国退休族的热门目的地,例如较为亲民的生活成本、更优质的生活品质、能够融入新文化,甚至有机会与自己的原生文化再度联系。
文章中介绍的亚洲13个国家和城市,分别有柬埔寨施亚努市(Sihanoukville)、柬埔寨暹粒(Siem Reap)、印尼巴厘岛(Bali)、马来西亚吉隆坡(Kuala Lumpur)、马来西亚槟城(Penang)、菲律宾杜玛奎特市(Dumaguete)等地。
中国最稳行业也扛不住了(中国特殊行业龙头产业,变天了)
随着《入殓师》《人生大事》等影片热映,“00后入殓师”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这个曾被讳莫如深的行业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然而,如今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8月29日,“第一股”福寿园发布2025年中期报告,上半年净亏损2.6亿元人民币,印证了此前的亏损预警。报告显示,上半年收入总额仅6.11亿元,同比骤减44.5%,其中核心墓园服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9.06亿元暴跌至4.77亿元,跌幅超过一半。
墓地价格虽然连年上涨,却没能带动业绩。财报数据显示,福寿园的经营性墓穴平均售价,从2018年的10.25万元/个涨至2024年的12.12万元。但消费者显然“不买账”,愿意为高端安葬支付溢价的人越来越少。中期报告显示,市场从近12万元的“豪华房”转向均价6万多元的“刚需房”,需求结构出现明显下沉。
福寿园的困境并非个案。作为行业龙头,它的颓势正是整个生命告别业态剧变的缩影。越来越多家庭选择缩减或干脆放弃购买墓地,告别仪式也逐渐精简。曾经被视为“刚需”的消费,如今正在动摇。
其背后有两大原因。首先是经济环境趋紧,家庭开支普遍收缩,消费者不得不在“最后的消费”上更加谨慎。福寿园在财报中也坦言,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客户的消费行为趋向谨慎”。另一方面,是观念的转变。现代社会对生死的态度逐渐不同于以往,不再一味追求厚葬和豪华,而是更看重仪式的温度与精神寄托。
当经济压力与观念变化叠加,昔日“长红”的生命告别赛道,正在显露前所未有的疲态。
请订阅阿波罗网主频道,订阅链接:
Loading...
Loading...
请订阅阿波罗网副频道,订阅链接:https://shorturl.at/lMP34
请订阅干净*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