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消费,崩了。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连续11个季度持续下滑,到今年二季度末卡片数量为7.15亿张,三年内蒸发了9200万张。
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才猛然想起来已经很长时间没用信用卡了。而信用卡数量大跌,本质上是借贷消费的降低,或者说,超前消费,不存在了。数据显示,上半年15家全国性银行信用卡总贷款规模较年初减少1945亿元,其中仅有四家增长。
为什么信用卡贷款规模会降低?个人使用信用卡的场景,集中在中、小额消费、高频等特点,而这些钱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对个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在当下,很多人面临开源节流的难题,能省则省成了非常主要的消费心理。
为什么人们花钱会突然变得谨慎?其实,超前消费与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回到十年前,借贷消费处于黄金期,2015年到2017年间呈现爆发式增长,光短期消费贷规模超过了8万亿元,是2014年末的2倍多。那时大家是敢借又敢花。
但是从2018年开始,一个信号就出现了:截至2018年6月末,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在21%,但同期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至9.4%,回到了15年前的个位数增长水平。紧接着就是三年口罩时期,普通人收入受到极大冲击,这中间还穿插外贸、投资对经济拉动力下降,产业升级等大事件,这些因素综合下来,很多普通人的感觉就是兜里的钱变少了,而能挣钱的事也变少了。
当收入降低时,消息信心自然会降低,所以人们开始:存钱。
疫情期间的2022年,住户存款新增17.84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7.4%;2023年新增16.65万亿元,增速13.8%。相比之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落后于存款。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2024年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2025年上半年消费仍显乏力,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4309元。
回到信用卡上,因为大环境导致的个人资金循环吃紧,信用卡用户还不上账的情况正在大量出现。数据显示,多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上升。
上半年,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5.73%、10.01%。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也都在上涨,而在不良率方面,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同样在上升。
从银行角度看,宁可发卡数量下来,也不希望不良贷款上去。所以,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主题也从规模扩张变成了提质增效。
安全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