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7月北京暴雨洪灾看中共党魁习*近*平的“两山”理念的实际效果。
一、乏善可陈,再提“两山”理念
2025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重磅文章《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指引美丽中国建设》指出,习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文章列举了中共在执行习“两山”理念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一项就是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
习*近*平当上中共“一尊”以来,无论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乏善可陈,提出的金句多但没有实际的成果,中国百姓对这位领导人是十分失望。所以《人民日报》只好再拿出“两山”理念来吹捧习*近*平引领世界的功绩,文章甚至吹捧说,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在广东提出“永续发展”的深刻命题,称“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中国大陆翻译成“可持续发展”,在台湾翻译成“永续发展”。笔者最早接触到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在德国留学的时候,那时这是一个刚刚引入的崭新概念,一切都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笔者使用的是“可持续发展”,接近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英文直译,而笔者两位来自台湾的同学使用的是“永续发展”,更接近意译,有点像古文中的四字成语。
根据江长胜教授的注释,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共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纳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如此看来,最早把“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引进中国的应该是原中国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后来“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的文件中都有体现。但是,那时中国大陆用的都是“可持续发展”,没有使用台湾的“永续发展”一词。
习*近*平的“贡献”就是在2012年12月,在中共十八大后首次离京到广东考察时,作为中共一把手第一次使用了台湾的“永续发展”一词,而不是如《人民日报》文章所描述的那样,提出了“永续发展”的深刻命题。提出“永续发展”的命题,早已经有人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完成了。
习*近*平在讲话中多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有时习*近*平在一篇讲话中既用“可持续发展”,又用“永续发展”,不知道他是否清楚两个词本来就是一个意思。如2023年习*近*平于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一段发言中,在提了可持续发展后,接着又用了永续发展一词。
从中共官方发表的数据来看,中国确实是世界上“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在森林面积的增加上,具体体现在森林覆盖率的增长上。简单地说,森林覆盖率是指在一个地区内,森林面积占地区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就以2025年7月下旬发生了暴雨洪水灾害的北京市、北京市密云区、北京市怀柔区、河北省承德市、河北省兴隆县来说,最近十几年以来,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都是快速增长的:
——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干峪沟村森林覆盖率达100%!
——密云区太师屯镇的森林覆盖率78.11%
——北京市密云区森林覆盖率超70%;
——北京市怀柔区森林覆盖率超77.57%;
——河北省兴隆县森林覆盖率达71.2%;
——河北省承德市森林覆盖率增长近十倍等等。
中国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有拦蓄降水和调节径流的能力,而且还要水土保持的功能,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在2025年7月北京暴雨来临时,这些森林却没有发挥应有的减灾作用。
为什么?偷换概念,数据造假,最终祸害百姓!
二、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干峪沟村森林覆盖率达100%
2025年7月31日北京市密云区党委书记余卫国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向大家介绍密云区这次防汛救灾有关情况:在这轮强降雨过程中,密云区受灾最严重。据初步统计,密云全区17个镇162个村受灾,房屋受损3.1万余间,车辆受损6994辆,10条公路受损。全区约11.3万群众受灾,因灾死亡37人,其中含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余卫国特别提到了上游的干峪沟12小时降雨量达到290.7毫米(特大暴雨级别)。
根据中共公开发表的数据,北京市密云区干峪沟村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森林覆盖率高达100%!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干峪沟村的:
干峪沟村是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下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南部,距密云城区33.5公里,总面积约11000亩,户籍人口68人(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100%。村域平均海拔500米,分布有窟窿山、五十一蹬长城等自然人文景观,东邻河北兴隆县界。
该村1979年始种红果,2006年后通过修建集雨池、果窖解决灌溉储存难题,年产增至20万斤,并成立红果种植合作社。2013年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山里寒舍”乡村度假区,形成民俗旅游合作社运营模式。村内实施街道硬化、太阳能设施安装等工程,200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干峪沟村森林覆盖率达100%。(网络截图)
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干峪沟村。(视频截图)
干峪沟村还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种植红果的方法:干峪沟村是历史性缺水的村庄,旱期果树浇灌是一个难题。每次浇水、打药,果农都要雇人挑水上山,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村书记抓破了头,经过再三的琢磨,最终想出了办法:在果树间挖坑、铺塑料布,这样就可以趁下雨的时候积攒雨水,以便用于浇灌果树。经过试验后,2007年,这个“土办法”在果农中普遍推广。随着红果产业的发展,为了使集雨池更加牢固,更好地收集雨水,2008年,村里统一购买了塑料桶,对2007年挖的集雨池进行了统一更换。浇灌问题解决了,村里的红果产量由最初的3万斤递增到了20万斤,如今红果产业成为了村里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2025年1月2日北京市密云区政府网是这样介绍干峪沟村的:
北庄镇干峪沟村位于密云区北庄镇的东南部,东与河北兴隆县交界,西与本镇苇子裕山界相邻,南与大城子镇墙子路北沟苍术会接壤,北由本镇东庄村把门。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总面积11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0%,其中生态林8416.5亩,耕地120亩、经济林地269亩,以核桃、红果树为主,是本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有农户34户,68人。现居住在村内居民9户,15口人,其余人户分居在北京、密云、太师屯、北庄等地。本村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较大(90%以上都是老年人)。
既然干峪沟12小时降雨量达到290.7毫米(特大暴雨级别),那里的情况如何,余卫国没有介绍。媒体中关于干峪沟灾情的报导也很少。在新华社一篇宣传密云区太师屯消防救援站救援的报导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为搜寻干峪沟村的失联人员,太师屯消防救援站党支部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在损毁严重、崎岖难行的山路上,冒雨负重徒步18公里抵达目的地,途中遇到待转移群众时,他们利用救援绳索帮助群众成功渡过15米宽的大河,转移至安全地带;面对水量暴涨、仙居谷景区唯一通道被水流冲断,多名游客被困,队员们用绳索固定身体,渡过湍急水流,将游客全部安全转移……”而干峪沟的具体灾情,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至今都还是一个迷。
具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干峪沟村森林覆盖率100%是虚假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共国,从下到上,乃至到习*近*平,都相信,干峪沟村合作社创造了奇迹,森林覆盖率100%是真实的。
三、密云区太师屯镇的森林覆盖率78.11%
此次暴雨洪水灾害,密云太师屯镇受灾最为惨烈。密云区党委书记余卫国说,全区约11.3万群众受灾,因灾死亡37人,其中含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
2023年2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示了一批“北京市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共9个乡镇级单位入选,其中就有密云太师屯镇。据报导,太师屯镇位于密云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78.11%。镇域内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万亩油松次生林,植被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仙居谷、蜜蜂大世界、松鼠谷、人间花海、邑士庄园和清水河畔等景观节点设有森林康养步道,总长约40公里。
但是根据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王晓燕、张雅帆、欧洋撰写的《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太师屯镇非点源污染损失估算》一文,北京密云县太师屯镇西临密云水库东岸,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至密云水库岸边达最低点。镇域辖34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6598人,总面积202.5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68.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9%;耕地面积48.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9%,其中76.9%的耕地集中在坡度小于15°的区域;草地面积为41.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6%;果园面积为27.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8%。多年平均降雨量605.5毫米,且降雨多集中在6至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5%至75%,降水不均衡,导致该区域春末十年九旱,夏季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流失的土壤养分和泥沙最终被冲入水体,造成了对水库的污染。
虽然王晓燕等发表文章的时间是在2009年,数据比较陈旧。但是土地利用数据是变化比较缓慢的,由于王晓燕等文章中的数据比较详实,可信度更高一些。
2025年7月28日,北京市郊密云区太师屯镇遭暴雨袭击后,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当地大片住宅区被洪水围困
四、北京市密云区森林覆盖率超过70%
北京市密云区是2025年7月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截至2025年7月31日12时洪灾造成北京44人死亡,其中密云37人。
根据密云区委、区政府会同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的《密云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2019年11月发布),到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状64.31%提高到65.71%。
先不去讨论2017年密云区森林覆盖率64.31%这个数据,而是关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64.31%提高到2035年的65.71%。18年时间,森林覆盖率从64.31%提高到65.71%,只提高了1.4%。可见在当年,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密云区党委、密云区政府的眼中,森林覆盖率已经接近极限,要想再提高已经十分困难了。若是在规划中不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估计很难过关,所以就提出了“到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状64.31%提高到65.71%”。
根据后来发表的资料,到2020年密云区的森林覆盖率依然为64.31%。从2017年到2020年密云区的森林覆盖率没有得到任何提高。
但是,事情发生了变化,转折点就是习*近*平的一封信。
2020年8月31日新华社发表了习*近*平给密云水库居民的回信。信中说,“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
笔者以为习*近*平回信中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密云水库工程目标的更改,而密云水库目标的更改是导致2025.7北京洪灾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0年11月30日国家生态环境部的“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动在北京举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活动并致辞。黄润秋说: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夯实绿水青山本底、壮大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机制,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推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表彰活动上,北京市密云区等负责同志作典型发言。
生态环境部共组织命名四批2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培育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样本。密云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于是,密云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快速的增长:
2022年68.5%,
2023年69.91%,
2025年70.02%。
关于密云区的森林覆盖率还要其他一些数据,如70.13%,70.05%等等。《维基百科》干脆说,密云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0%。
密云洪水的航拍画面
五、北京市怀柔区森林覆盖率超77.57%
根据记者董兆瑞的报道,7月23日至29日,北京遭遇连续极端强降雨,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山区受灾严重。从网络上流出来的视频画面来看,怀柔区,特别是怀柔区琉璃庙镇受灾非常严重。
北京市怀柔区是北京各个区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最新数据,怀柔区森林覆盖率77.57%,均稳居全市第一。
而根据《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规划区范围为怀柔区行政辖区,总面积为2123平方公里。到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56.61%提高到65%以上。规划特别指出要提升森林品质,营造近自然森林景观坚持近自然经营理念,借鉴地带性典型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尊重群落自然演替规律,因地制宜确定营林模式、树种配置和管护措施,大力营造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复层林,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使造林树种乡土化、林分结构层次化、林种搭配合理化,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森林资源碳汇能力,提高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能力。
2017年怀柔区的森林覆盖率为56.61%,规划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以上。但是到了2023年,怀柔区的森林覆盖率就涨到了77.57%,均稳居北京市第一。是何方圣人能创造如此的奇迹?
笔者在此要重点指出的是,在《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中已经指出了提升森林品质的重要性,要借鉴地带性典型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尊重群落自然演替规律,因地制宜确定营林模式、树种配置和管护措施,大力营造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复层林,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根据自媒体上传的视频图像资料来分析,暴雨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人说十分钟后,河水水位暴涨,进入房屋……可见国土规划只是看到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
六、河北省兴隆县森林覆盖率达71.25%
密云太师屯镇东北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相邻,特别是,造成太师屯镇重大灾情的清水河来自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
根据2025年7月30日记者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抢险救灾指挥部获悉,受本轮强降雨影响,兴隆县六道河镇部分村受灾。经核实,承德兴隆强降雨已造成8人遇难、18人失联,失联人员搜救工作仍在紧张开展。就是说,兴隆县的灾情也是非常严重。有消息说,兴隆县黄岩口水库发生溃坝,但官方未予证实。
根据河北省兴隆县人民政府网的介绍,全县森林覆盖率71.25%,居华北地区县级首位。兴隆历史文化厚重,清初1661年,兴隆被划为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封禁长达254年,独特的皇家“后龙文化”,成为兴隆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存。兴隆是全国甲级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中国山楂特优区,是林业部命名的“中国山楂之乡”和“中国板栗之乡”,果树栽植面积超57000公顷。2019年,兴隆县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河北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很难理解,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兴隆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1.25%,怎么在暴雨面前如此狼狈不堪?
七、河北省承德市森林覆盖率增长近十倍
兴隆县下属河北省承德市管辖。承德市是密云水库的水源地之一。除兴隆县洪水灾害严重外,承德市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南台子西沟村因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经初步核实,灾害已造成4人遇难,仍有8人失联。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闻名于世。所辖塞罕坝曾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康熙年间在此专设“木兰围场”。笔者1983年到承德“避暑山庄”旅游观光,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因为是清朝皇家的围猎场,那时承德“避暑山庄”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不错。从北京坐火车进入承德境内有很多绿树,并不亚于笔者插队落户的黑龙江的所谓森林工业城市伊春市。
根据中共官方发表的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承德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8%。但是又说,国家在承德成立60多个国有林场。由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毁林开荒,使得植被受到极大的破坏。
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承德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8%,哪里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毁林开荒?成立60多个国有林场的木材资源在哪里?
2016年8月10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久久为功绿承德生态屏障护京城--河北承德森林覆盖率增长近十倍启示录》的文章称,2015年承德森林覆盖率为56.7%,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承德森林覆盖率5.8%的近10倍(不是增长近十倍)。其实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承德森林覆盖率远不止5.8%。就是按照当时十分严格的定义,承德森林覆盖率应该在5.8%的两倍以上,比如说,11.6%。按照增长近十倍计算,承德森林覆盖率又要超过100%了!
根据承德市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局网的介绍,承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亲自批示倡导的“塞罕坝精神”发源地,始终承担着为首都“阻沙源、涵水源”的重大政治责任。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使承德成为这面全国林草系统鲜红旗帜的第一践行地,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被誉为“华北绿肺”。一是森林资源总量华北第一。全市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占全省的35.7%、京津冀的32%;森林覆盖率60.03%,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25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1.0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9%。
德国有句俗语:Vertrauen ist gut, Kontrolle ist besser(信任是好的,检查更好!)。
承德市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占全省的35.7%、京津冀的32%。就是说,河北省有林地面积为9961万亩,京津冀有林地面积为11113万亩,京津冀有林地面积减去河北省有林地面积就是北京和天津的有林地面积,只剩1152万亩。北京面积1641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4.9%,有林面积应该是1105万亩。北京和天津的有林地面积1152万亩,减去北京有林面积1105万亩,天津只剩47万亩有林面积。
天津面积11760平方公里,有林面积47万亩,即有林面积约31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只有2.7%!这样天津成了一个不毛之地。天津成了不执行习*近*平两山理念的首恶之地。
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中共的许多数据是经不起推敲的。
八、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朱清科教授曾撰文解释森林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水土保持、减少地质灾害等的能力,题目是《森林为什么是“水库”?》,内容简单易懂,不烧脑。
朱清科教授首先引用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了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作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入渗能力。
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5年.7月北京暴雨洪水期间树木倒地,被洪水冲入河流,在桥梁处形成堰塞湖坝,抬高水位,之后自然溃坝,形成破坏力更大的洪流。(视频截图)
如果,北京市、河北省的森林能起到朱清科教授所描述的调蓄水源的功能,应该就没有这次2025.7北京严重的洪灾。比如,北京市密云区干峪沟村森林覆盖率100%,它是把经济林园(红果林)全部都计算成森林面积了,把道路两方的行人树也计算成森林面积了,把家庭院落内的果树也计算成森林面积了,而这些都不应该计算在森林面积之内,不应该计算在森林覆盖率之内,因为这些树木不组成森林生态群落,没有朱清科教授所说的生态环境功能。
至于中共怎样偷换概念、在数据上造假,请参考笔者的《藏在靓丽数据后面的中国和西藏生态环境真相—中国和西藏自治区森林覆盖率的演变》,在此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