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的中国人民银行总部。( MARK RALSTON/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地方政府积欠企业债务金额,粗略估算已超过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3万亿元),中共当局正准备动用金融机构来拆弹,拟让中国六大国有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向地方政府提供短期流动性贷款,以便其能偿还长期拖欠企业及供应商的巨额逾期债务。
彭博社9月10日引用知情人士的消息透露,作为长期计划的第一阶段,银行的输血至少要让地方政府能够偿还1万亿元人民币的逾期债务,而最终的目标是在2027年前,完成清理所有逾期债务的任务。若此方案能落实,地方政府就可透过举债方式清偿旧账,形成“以贷还债”的模式。
一位知情人士还透露,银行方面希望有关纾困政策得到监管机构的进一步支持,因为银行家们担心潜在的风险,需要政府方面提供某种形式的保证,确保将来如果相关的贷款出了问题,银行方面不会承担责任。
过去几年,中共地方政府的财政严重恶化,资金缺口日益扩大,导致政府长期拖欠民营企业与供应商的钱款逾期不还,政府债务越积越多。北京当局曾在内部会议中警告称,地方政府长期拖欠企业款项,削弱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并可能“拖垮”受到影响的民营企业,进而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彭博社的报导引述分析人士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北京当局的前述计划虽然能为企业带来即时纾困,减轻其现金流压力,从而稳住企业信心,但同时也将更多呆账风险转嫁给了各大银行,导致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上升。这反映出中国治理债务问题所面临的两难处境。
另据港媒报导,中国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曾估计,地方政府拖欠企业款项和公务员薪资债务总额,或已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
过去几年,中国各大银行被迫承作低利率贷款,以支撑经济发展,导致银行业的利润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准,如今,这些银行的获利能力遭遇困境。
同时,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也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压力。今年上半年,中国5大商业银行提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总额高达3.51兆元人民币(约149兆元台币),较去年底增加约6%。
英国《金融时报》8月29日曾报导,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这六大国有银行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各大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与去年末相比均有大幅上升;于此同时,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变动等因素影响,六大银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净息差则继续集体走低,显示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压力继续加大。
此外,据中国媒体界面新闻9月10日的报导,万得资讯(Wind)发布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28家已发布上半年财务报告的上市银行中,有25家银行截至今年6月底的个人贷款不良率都在上升。业界人士表示,由于经济成长放缓,民众收入下滑,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成了共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