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无声地改变全球就业市场,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先倒下的,是年轻人!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显示:
过去三年,最容易被AI取代的岗位里,22-25岁新人就业率猛降13%。
与之相反,各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不但安然无恙,还稳中有升。
更多教育/选校/留学问题,可添加规划师:ischool114,1V1咨询
AI正在“吃掉”年轻人!
可能你从来没想过,如果刚毕业就找不到工作,罪魁祸首或许是因为“你生得太晚”。
这份由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现象:
在AI高度渗透的岗位,年轻人的就业率正在快速下滑。
比如,软件开发行业,美国22-25岁的开发者就业人数下降近20%。同一时期,26-30岁群体略有下滑,但40岁以上开发者基本稳定。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行业的初级岗位,是最容易被AI所替代的。
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能快速掌握书本知识、流程规范,这些恰好是初级员工或低学历劳动力赖以求职的“显性技能”。
“自动化型”AI应用(比如代码生成、报表处理)带来的剧烈影响,使这些领域里,新人的就业率跌幅大增。
美国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的CEO甚至将其称为AI对白领的“大屠杀”。
图| CNN
这也给如今的毕业生就业拉响了警报。
AI对年轻人而言,红利与危机并存:因为你生得太晚,就业市场已经被AI“偷走”了一块。
AI“精准打击”下
哪些岗位新人就业不降反升?
但并非所有年轻人的出路都变窄了。
研究同时显示,护士、护理员等需要现场操作和体力劳动的职业,不仅没被AI冲击,还呈现就业增长态势。
尽管在这些岗位上,也有对AI的广泛应用——比如现在国内就有护理机器人上岗,承担送药、测量、转运物资等工作,但这些机器人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它们属于“增强型”AI工具,即协助管理、维修等,岗位的”主角“依然是人本身。
况且,这种既有感情、信任需求,要应对突发情况的岗位,也不可能离开人的主导,员工的丰富经验、临场反应依然是这些岗位的主要技能。
AI学不来的“江湖经验”
前浪坐收年龄红利
正当年轻人(22—25岁)的就业自2022年底(ChatGPT上市前后)以来几乎陷入停滞,年长的员工却稳坐泰山。
资深人士的“核心价值”,主要来自于他们丰富的“江湖经验”和人际关系应对能力。
毕竟,如果老板给机器人一个眼神,AI是不可能立马心领神会的,也不会去判断客户是否“话中有话”——这些还得靠有经验的资深人士来完成。
所以,在那些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业中,年长的员工反而不容易被替代,就业机会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
未来社会挑战
要求年轻人“长出”复合型能力
此前,我们让DeepSeek预测过,“未来10年内可能消失或大幅缩减的大学专业”,它给予的回答与斯坦福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1.基础会计学
2.传统新闻学
3.传统图书馆学
4.外语翻译专业
5.传统印刷与出版
6.基础摄影与摄像
7.传统农业科学
8.基础市场营销
9.传统广播电视学
10.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这份列表里的职业多带有“基础”“传统”二字,可见,一些简单重复、可被程序指令所替代的工作,将来都岌岌可危。
而对于“未来10年最不会被AI替代的十种职业”,DeepSeek给出的答案里,医疗护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从业者占了前三位,正是那些需要大量经验和情感输出的岗位。
也就是说,需要发挥人类独特技能(如创造力、同理心、复杂决策)的职业,在AI时代里,将更具抗替代性。
这也对未来年轻人的成长带来诸多启发。
比如,年轻人需要:
1.主动学习跨界技能;
2.关注“增强型” AI工具的发展方向;
3.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合自身兴趣与未来可持续发展潜力选定赛道;
4.提高解决复杂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冷静地看待,“毕业即失业”的焦虑虽然正在部分行业蔓延,但也不是绝对宿命。
正如Anthropic的CEO所言:
没人能笃定地预知未来,预测强AI的影响的难度史无前例,因此一切终归只是猜测。
未来的职业趋势,是“人类+AI”协作模式。我们和AI,不是抢饭碗的竞争对手,而是互相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