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余额即将清零,最近收到不少家长的吐槽:
“孩子明明假期计划得好好的,背单词、练听力、整理错题本……但坚持了没几天就全搁下了。”
再一细问,孩子们也各有自己的委屈:“有时候很容易泄气,学着学着就没劲儿了,总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还是花花世界更吸引我……”
前段时间读明前茶老师的一篇名为《勤奋的脉冲》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观点:
人在努力35分钟后,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带来短暂的成就感,这正是我们在“三分钟热度”初期干劲十足的原因。
但每天坚持35分钟,到第20天左右,这种愉悦感会跌入低谷,而真正的能力飞跃尚未到来。
这就是脉冲式勤奋的关键一步,每到这个节点,没有坚持到底的动力,没有更新、更细致的目标,很多人会误以为自己“没天赋”“没本事”,于是就此放弃,被暂时的失败“打回原形”。
文章里有个跑马大咖的经验之谈让人印象深刻:“当勤奋的脉冲累积到七次,惰性的‘结界’就很难合拢了。”
原来,那些被我们羡慕的“天赋型选手”,未必是天生强悍,只是在关键时刻多触发了几次向上的脉冲。
这个开学季,与其逼着孩子“必须进步”,不如陪他们跨过那几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坎。
七次脉冲之后,我们会和孩子一起遇见全新的自己。
所谓“半途而废”
不过是大脑在“中场休息”
侄女小棠曾跟我吐槽过自己学习吉他的经历:
刚开始她觉得按和弦特别帅,每天放学练到手指发红都不觉得累。
可几个星期后,小棠一看谱子就头晕,总觉得学琴太难,手指都磨破了也没啥进展,好像自己真的不适合。
她不知道,这种“突然不想学”的状态是大脑的正常反应。
就像跑步时,我们会经历“极点”——呼吸急促、双腿沉重,仿佛下一秒就要倒下,但只要熬过这几分钟,身体就会慢慢重新找到节奏。
大脑分泌内啡肽的规律也是如此:初期的热情是第一波脉冲,而20天左右的低谷,则是中场休息。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飞轮效应”:想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要很吃力地坚持一段时间,但每一圈的转动,都能为接下来的一圈积攒一些能量。
当达到某个临界点,飞轮会带着惯性自己转动。
孩子学英语时,可能会在背到100个单词后突然卡顿;练篮球时,可能会在投篮命中率停滞不前时想要放弃。
这些时刻不一定意味孩子天赋不够,而是第一波脉冲的能量即将耗尽。
父母要做的,不是指责孩子没长性,而是需要帮他们明白:
真正的坚持,从不是一口气冲到底,而是懂得在低谷时缓一缓,找到“再试一次”的动力。
三个信号出现时
正是触发新脉冲的最好时机
很多家长发问:“怎么判断孩子是真的不适合,还是只是到了低谷期?”
其实大脑在发出“需要新脉冲”的信号时,往往会留下信号,就看我们能不能抓得住。
第一个信号:自我怀疑但未完全放弃
当孩子开始说“我不行”时,潜台词可能是“我需要一点肯定”。
你可以告诉孩子,ta的思路比之前更加清晰,解题速度也更快了,给ta一个具体的鼓励,会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对自己的自信。
第二个信号:用借口掩饰挣扎
孩子的“不想学”,有时是怕重现失败的伪装。
就像大人会说“今天太累了”来逃避健身,孩子也会用各种理由掩盖“我怕做不好”的恐惧。
这时候,循循善诱,引导和陪着他们重新开始,比质疑和追问更有效。
当孩子跑来求助,我们应该做他们向上脉冲的陪伴者,陪着他们一起战斗。
第三个信号:对相关事物仍有兴趣
《认知觉醒》里说:“舒适区边缘,才是成长最快的地方。”
学钢琴时,既不想弹,又不说放弃,就陪孩子听听喜欢的钢琴曲;
学英语时,既不想背单词,又不说不学了,就陪孩子看看喜欢的高分外文电影。
当孩子坚持不下去时,与其逼他们必须按计划来,不如陪他们在舒适区边缘耐心等一会儿。
等孩子准备好,换种方式出发,也是一种坚持。
或许兴趣从没有消失,只是需要换种方式生长。
父母的三次俯身
给脉冲加足燃料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孩子的坚持里,藏着父母的智慧。”
想要孩子积累脉冲,父母先得学会俯身——放下焦虑,用行动帮助孩子搭好台阶。
第一次俯身:把大目标拆成“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小任务
爬楼梯时,一直盯着顶层爬只会越来越累,但只看眼前的台阶,反而能一步步坚持着往上走。
有时候,孩子制定计划时容易贪多求全,父母要做的是帮他们拆解目标。
一位爸爸帮学英语的女儿做了这样的调整:
原计划“每天背50个单词”改成“早上背15个,晚上用这15个单词造句子”;
原计划“每周练3次听力”细化为“周一听新闻片段,周三看电影短片,周五跟着读外文名著”。
拆解后的目标具体清晰,孩子就不会被“太远”吓退。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像给脉冲加了一次燃料,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能撬动更大的进步。
第二次俯身:允许暂时落后,接纳有节奏的成长
成长不是齐步走的队伍,而是各有花期的植物。
当孩子暂时落后时,“你有自己的节奏”的接纳,比“别人都做到了”的催促更有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扎根期,记不住公式不一定就是笨,背不好单词不一定就是语感不好。即使真的慢一点也没关系,陪孩子耐心等待,会让脉冲在日复一日地积累中更有力量。
第三次俯身:用“微小成功”帮孩子积累信心
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会让人更相信自己能完成更大的挑战。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那些“踮脚就能够到”的小确幸,让他们在一次次“我做到了”中,积累对抗惰性的勇气。
与其等孩子一鸣惊人,不如在日常小事中多肯定、多认同,让孩子的每一次努力都被看见。
与其逼孩子必须优秀,不如让他们相信:就算暂时没做好,你也有无数微小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积攒起来,足以蓄力你的每一次前进。
七次脉冲之后
看见孩子的能量飞跃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那些看似“天赋异禀”的孩子,不过是在每次想放弃时多坚持了一次;那些让人羡慕的“自律”,其实是七次以上脉冲后形成的自然惯性。
或许孩子今天背单词时磨磨蹭蹭,或许ta练琴时总找借口休息,或许面对难题时ta会说“我不行”……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勤奋的脉冲累积到第七次,当孩子在一次次“再试一次”中尝到甜头,他们会明白:所谓天赋,不过是“再坚持一下”的另一个名字。
这个秋天,愿父母都能学会不逼孩子“必须优秀”,而是让他们相信,就算暂时没做好,爸妈也会陪他们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
当七次脉冲过后,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半途而废的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让自己佩服的模样。
而这份“能坚持”的底气,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