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中,唯一有价值的报道,就是李微敖采访到武汉大学校长,那句“等上级安排”,其实是能代表2025年社会氛围的证词,也是这个事件的核心真相:很多困扰,都是权力本身造成的。
这个事情最近引发新一轮争议,因为武大校长在一个场合说:李微敖打电话说自己是长沙一中校友,我才给他说了那么一句……
李微敖对此进行了回应:他在电话开头就说了自己是经济观察报记者,表明这是一次采访;从头到尾没有说这是私人聊天;全程通话都有录音,而且已经提交给了自己供职的机构。
尽管很替他捏一把汗,但这已经是一个记者能够做的极限了。
从新闻操作规范来讲,李微敖没有任何问题。他开头就标明了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并且开启录音。看上去,他现在已经是中国最“猛”的记者,而实际上他非常谨慎,这也是他还能做记者的原因。
在一个普遍在等待“通报”的年代,李微敖可能是唯一试图去采访武大校长的记者(其他媒体的报道,最多努力接触两个当事人)。他做过功课,知道校长和自己是长沙一中校友,也不排除因为这个关系,才找到了校长的电话。
在武大发生的事情,想办法采访校长,本来是媒体的第一任务。但是,人们已经普遍知道,中国的校长,已经不会就公共事件表态,最多由学校的宣传部门回应。如果你致电宣传部门,会让你单位开介绍信;或者一句“等通报”。
所以,大部分记者都已经和读者🏥,只是“等通知”而已。
这就是李微敖让人感到讨厌的原因。他总来不甘于等通报,而是总是想办法报道一点什么。
李微敖和校长通话后,可以选择不写,“这样写也许对这个初中校友不利哦”;但是,他也可以选择写出来,因为这符合公共利益。告诉公众,在这一事件中武汉大学校长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作为他北师大的校友,我和他吃过好几次饭,关系要亲近得多。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我处在舆论漩涡之中,他采访我之后,很大概率也会写出来。
采访并且写出来,这就是他的信仰。
我使用“信仰”这个词,是很慎重的。他已经在记者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没有去争取主编、主任的职位,而是专注于做一个记者,“对抗”或者“揭露”式采访,就是他的兴趣所在,即便为此遭遇网暴,他也不会害怕。
我猜,他把这当成是他的“天职”或者使命,也就是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不知道武大校长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来“抱怨”李微敖的。这再次证明他不适合这个职务。校长是一个公共角色。除非是在自己的家中或极私密的场合,否则他所说的一切话,都有可能被“报道”出来。
他可能需要补上“如何发言”这一堂课。这也再次证明“等上级安排”并不是一时口误,而是他长期以来的习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如何体现自己的主体性,是一个“公共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至于网上有很多对李微敖的攻击,我只能祝福你们,一生顺遂,不要碰到任何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