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性因素
权力垄断与社会失序
当权力没有制衡时,社会规则不是靠法治维持,而是靠人治和关系网络。
底层个体面对不公时,既无申诉渠道,也无公正裁决,于是只能通过互相排挤、算计、伤害来"求生"。
社会资源稀缺与分配不公
教育、医疗、就业机会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和群体,底层人感受到"蛋糕太小"。
在没有公平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弱者与弱者之间"的竞争就容易变成残酷的零和博弈。
维稳思维的下沉化
上层治理逻辑是"防范风险、压制冲突",在基层往往演变为"相互盯防、互相举报"。
权力机构往往利用群众之间的矛盾来维持秩序,造成"被迫互害"的结构性局面。
二、文化与心理因素
长期专制文化积淀
在等级秩序社会里,个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倾向于通过"踩下层、巴结上层"来谋取安全。
"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缺乏信任机制的社会中被无限放大,形成了普遍的猜疑文化。
集体主义的异化
口头上强调"集体",实际是"内卷化的集体":牺牲个体,不是真正的合作,而是互相拖拽。
这种氛围使得底层难以形成稳定的互助网络。
生存焦虑与犬儒心理
长期缺乏上升通道,底层个体容易形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视心态。
当信任、同情心被生存压力侵蚀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容易走向互害。
三、现实机制的放大效应
城乡分割与户籍壁垒
大量农民工长期处于"无归属"的状态,既没有市民的权利,也丧失了农村的保障。
这种悬浮状态加剧了底层的孤立感和竞争感。
互联网的"互害放大器"
网络舆论空间缺乏中介机制,往往以情绪化、极端化的方式呈现,强化了对立与戾气。
"互黑互骂"在虚拟空间变成常态,又反向影响到现实社会。
教育导向的功利化
从小被灌输"唯成绩、唯结果"的竞争逻辑,合作意识不足。
社会化的第一课就是"你不害人,就会被人害",从而养成互害习惯。
四、总结
所谓"互害社会",并不是说中国人本性恶,而是:
制度缺乏正义出口→个体只能在弱者之间消耗。
文化缺乏互信土壤→人际关系演变为零和博弈。
现实压力不断加剧→互助空间被压缩,互害成为生存手段。
所以,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的不公,并被文化心理与现实机制进一步放大。
总而言之:
"中国社会底层的互害,不是因为人性比别处更恶,而是因为制度没有给他们一个共赢的出路,只留下了彼此消耗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