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乡绅:乡土中国的灵魂,一群被误解成地主恶霸的文明人中国历史真相|史海钩沉☀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所谓乡绅:乡土中国的灵魂,一群被误解成地主恶霸的文明人
作者:

传统中国社会被称为乡土中国,而乡土中国的凝聚力,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极大地依赖于乡绅阶层。乡绅,被视为乡土中国的精神支柱,是这一社会体系的核心人物。

所谓乡绅,又称绅士、缙绅或士绅,他们的身份是相当明确的,通常由退役官员、暂时驻扎乡里的朝廷官员、科举得志的士人以及在宗族中有很高威望的长者组成。乡绅的地位,通常通过其官职、学衔等因素获得。

乡绅阶层是帝制时代独特的权力结构所催生的产物,担负着“官民之间的桥梁”角色。在古代中国,流传着“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意思是县以下的地方往往没有朝廷的直接管理,因此,乡绅阶层便代替政府行使权力,负责征税、劳役等事务。国家实际上依靠乡绅通过宗法体系来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一位学者对此做出了精妙的总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

乡绅并不一定是大地主,但几乎全是读书人,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信奉孔孟之道,推崇修身养性,注重“诗书传家”和“耕读持家”的理想。他们是知识的象征,家风优良,学问渊博,往往成为乡民的楷模。乡民之间发生争执时,往往愿意请乡绅来调解,他们在当地成为受到敬仰的公共权威。

乡绅热衷于传播文化,教化乡民。一个出色的乡绅可以影响方圆几十里,甚至数百里的风气和教育水平。乡绅们常常在告老还乡后,或长期居住在乡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投身于地方的教育事业。他们会利用村里的空房、祠堂或庙宇等场所开设私塾、书院,让乡村的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读书识字。这种教育体系为许多有志的年轻人提供了科举考试、外出做官的机会,许多回到故里的年轻人再度荣归故里,成为新一代乡绅。正是这种人才的不断更替,形成了古代中国士农之间生生不息的活跃循环。正如古语所言:“在中国,读与耕之事,士与农之人,其气脉相通,互不隔绝。”

至今,在一些保存完好的乡村古宅中,依然能看到乡绅曾留下的题字和门楣,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个时代乡土中国所散发的诗意和雅韵。

尽管乡绅不领取朝廷俸禄,但作为“在野之官”,他们依旧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主导着地方的地位、名望、文教和经济等资源。由于他们的影响力,乡绅们自然会拥有一定的非正式权力。由于每个乡绅的道德品质不同,乡绅阶层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多样性。

大多数乡绅怀抱着造福家乡的愿望,致力于捐助、教育、维护社会秩序、调解民间纠纷、兴修公共设施、弘扬儒学等公共事务,他们成为了乡邻的模范。然而,也有一部分乡绅依靠雄厚的经济资源,靠土地致富或经商积累财富,身边聚集了恶霸、痞子等乡村边缘人物,靠欺压乡民、抢夺土地、积累私利,甚至雇佣武装对乡民进行私刑,成为了令人痛恨的“土豪劣绅”。

需要指出的是,乡绅与地主并不完全等同。乡绅的身份更多是由社会地位决定的,而地主是通过经济条件划分的。虽然许多乡绅通过经商或做官积累了财富,回乡购置土地,成为地主,但并非所有乡绅都是地主。并且,地主中也有善良的、有良知的,并非每个地主都是依靠权势霸占土地的暴发户。在过去的中国,许多地主的财富是经过几代辛勤劳动积累下来的,而并非强行侵占。大部分地主在农忙时节,都会参与耕作,与雇佣的农民一同劳作。

乡绅阶层并非恶霸地主的代名词,乡村中既有那些欺压乡民的恶地主,也有开明的士绅,不可一概而论。坏地主无法代表整个地主阶层,而乡绅阶层也不等同于土豪。善恶不在财富的多少,任何阶层都有好坏之分,富人中有不仁者,穷人中亦有流氓。

中国农村在长期的历史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治理,足以证明绝大多数乡绅阶层并非恶贯满盈的坏分子。要不然,也无法形成一个如此稳定的乡村治理体系。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地方军阀势力都意识到乡绅在维护乡村稳定、加强对地方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他们将乡绅作为中间力量积极争取。与政治集团合作的乡绅被视为各派的座上宾,而在解放区与人民政权合作的乡绅被称为“开明士绅”,并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

然而,进入清末民初,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传统乡村逐渐衰退,城市成为新的文化中心。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学制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士绅的继承模式,士绅阶层受到冲击,一些人转向城市追逐更高的官职,另一些则配合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对乡村的控制。甚至在日伪时期,一些乡绅转变为汉奸,成为人们痛恨的对象。

随着乡村危机的加剧,社会秩序的重建成为必然,也孕育了革命的发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以农村为中心,推动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的打击,这一过程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阶级斗争的需要让乡绅与地主恶霸的界限变得模糊,最终所有乡绅都被视为“黑五类”,这让传统农村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富人被视为坏人、穷人被认为是好人。这一观念深深根植于许多人心中,至今难以根除。

回望历史,乡绅阶层在中国乡村的文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协助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实施,维护乡村礼治秩序,使得乡村社会长期呈现出稳定、和谐的治理状态。

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传统中国已然不同,但“三农”问题依然是决定中国未来兴衰的关键。目前,传统乡村的一些旧习俗重新得到青睐,宗族观念在农村社会中以新的形式出现,修族谱、建宗祠的风潮兴起。一些返乡的成功人士或大学生回乡创业,传统的乡村模式正在悄然复苏。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拥有一定财富和社会影响力的本乡人,或者返乡的知识分子、白领人士被赋予了“乡贤”的称号,他们有望成为新一代乡绅的基础。然而,是否会分化出新的“土豪劣绅”,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搜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