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建设性意见|我还以为协和4+4真的调查整改了呢……
如果有一所顶级院校的医学博士学位,可以通过伪造本科成绩申请入学,没有大学物理、化学基础也能通过平时考试,抄袭他人已经发表的论文也可以毕业,全程只要有人打招呼就能一路绿灯……
你猜,会有多少权贵子弟走这条捷径?
如果告诉你,这么一条漏洞比筛子还多的博士捷径,7年来只有董小姐这一位天选之女发现并走通了,你,信吗?
上述文字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在这篇被删除的文章中,作者项栋梁对8月15日国家卫健委关于董袭莹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4+4”项目的调查通报进行质疑。
文中接着写道: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第一次通报协和董小姐事件时曾指出,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录取资格确定、临床实习管理、学位论文答辩与审查等方面存在管理不严格、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正在深入整改。
我当时还天真地以为,这一整改调查,应该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把之前通过不正当手段混到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都挖出来吧?
没想到,8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正式的调查处置问责通报称:
对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其他学生的入学资格情况进行核查,未发现存在违规情形。
嘿!好一个未发现其他人违规!看来董小姐还真是那锅白粥里唯一的一颗幸运老鼠屎,厨房里唯一的一只大蟑螂。
董小姐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实习连闯81关,每一步都有贵人相助,而且这些贵人还都认准了只帮她一个人,这实力,这运气,就连十世修行的金蝉子都得自愧不如。
[…]通报里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细节,董小姐本科毕业院校是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但是,帮她出具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课程虚假成绩的却是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
也就是说,董小姐拿着巴纳德学院的毕业证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成绩单去申请协和4+4博士学位,居然给她过了!
很难想象,如果协和医学院连造假这么明显这么离谱的资料都能放过去,明目张胆到这个程度,7年来会只操作这一回。
[…]
以董小姐的基础,即便能在申请入学时蒙混过关,大概率在博士期间也是上课听不懂,考试不及格的存在。然而,她不仅通过了4年医学博士期间的考试,还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了……
很显然,四年就读协和医学院期间,肯定不止一位老师给董小姐放了水、改了成绩,用一路绿灯帮她顺利通关。
很难想象,如果协和医学院平时的考试都这么水,这么多老师给学生开绿灯明目张胆到这个程度,7年来就只关照了董小姐一个人。
[…]
换一个角度想,董小姐的开挂经历以铁一般的事实表明,协和医学院4+4项目,从入学申请到平时考试到毕业论文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可以通过打招呼的方式违规通关的。
然而7年来,这么庞大的一个体系,这么长的一个博士培养链条,这么多的漏洞和捷径,居然只为董袭莹一个人开了绿灯。
二、就叫熊太行也行|赢了!协和董小姐她姑保住了党籍和退休金
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也发布文章,对董袭莹事件的“大结局”表达不满。但该文同样遭到删除。
文中写道:
别的都好说,董袭莹的姑姑班某娟,和帮董袭莹剽窃论文的马某渊的处理,太轻了。
班某娟这个人是祸头,董袭莹用来申请“4+4”项目的理工科考试成绩,就是班某娟做的假成绩。
马某渊买了班某娟的面子,把手底下穷学生的论文拿来给董袭莹抄袭,这个人也是坏透了。
这俩人怎么处理的呢?
班某娟留党察看一年,马某渊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
咱们上过大学的都知道,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没学位、退学,开除。
甚至像大连工业大学那样的学校,跟外国人交往都要开除。
对学生管得这么严,到了自己的教授、处长了,罚酒三杯。
你说一个人能给她侄女做假成绩单,能给同事的侄女儿剽窃学生的论文,这俩人还适合呆在党内、呆在高校吗?
这种人如何先锋,怎么带头呢?
伪造带公章的东西,这是刑责。
老玩这种罚酒三杯的套路,老觉得群众可以被敷衍过去。
每个月扣社保的时候想到有一笔钱用来养了董小姐她姑,心里更难过了。
三、水瓶纪元|强体制小城执行“禁酒令”后,谁为“整风”买单?
今年五月,中共当局发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明确要求“公务接待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不上酒”。
微信公众号“水瓶纪元”发现,这一反腐“禁酒令”在各地具体实施时,出现了执法标准含糊不清、层层加码、“一刀切”和形式主义的乱象。
“一刀切”更是直接切残了各地的餐饮业、服务业,让底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在“水瓶纪元”发布的这一篇遭审查的文章中,作者写道:
蒋豪对“禁酒令”很不满,他只是一个县级单位的无编制工作人员。他想不通,自己没钱没权,只是赚点工资,违规吃喝和他这样的人有什么关系。“我能去吃谁的啊?”
于是在最初,他没当回事,还是如常在外就餐。
直到6月上旬,他在单位附近的餐厅一个人吃午饭,遇上了纪检委的随机检查。蒋豪回忆,当时饭馆突然进来了两个人,上来就管他要身份证,还拿着手机在录像。“我当时就问‘让你(拍)摄我了吗?’他们就说自己是纪检委的,要检查。”
[…]
几乎每个人被问到“有没有试着偷偷出去吃饭喝酒”时,都展示出了令人惊讶的恐惧:“微信定位都能查到的”“他们能用卫星拍到人”“酒店窗户都有无人机出来检查”“纪检委的人有种眼镜,戴着拍照就能知道你是哪个单位的。”在许多公职人员心里,仿佛天网恢恢,稍有不慎就会被“抓”。而这些缺少现实依据的理由有的来自私下口耳相传,有的在短视频中被广泛转发。对“上面无所不能”的想象,实实在在地震慑了许多人。
公务员们是小城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从酒席上离开,受害的不止酒楼。亏损的压力在餐饮供应链条上传递,对越底层的供应商来说,是愈发不可承受之重。
[…]在阶级的另一端,公务宴几乎消失后,“正风反腐”的目是否达成了呢?
公职人员莫桥不知道答案。此前她因父亲过生日,给单位报备后和家人外出就餐,饭店里只有他们一桌,没人敢出来吃饭。老板告诉她,虽然店里没人,但他们很忙,因为最近都是买好食材带着餐具,领着厨师和服务员上门去别人家里服务。“这都叫去家里了,还怎么管?规定管的都是我们这些普通小职员,领导想吃喝还是有办法。”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