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自白如何诈骗老人 大陆保健品骗局曝光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店主自白如何诈骗老人 大陆保健品骗局曝光

鱼油保健品。示意图。(ShutterStock)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在中国社会屡见不鲜。从免费鸡蛋到健康讲座,再到直播推广,种种手段皆直击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与情感弱点。这种针对老人的骗局背后隐藏的,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条庞大且成熟的产业链,且监管严重缺失。

保健品店主自白:设免费鸡蛋陷阱

线上媒体虎嗅网8月20日刊登一篇一位保健品店主的自白。受访者高耀(化名),年仅三十出头,曾经经营保健品店一年半。

他回忆说,店铺刚开张时,“我们推出1分钱领50个鸡蛋的活动,老人得分五天来领取。这五天里,他们和我们熟悉了,就逐渐放下戒心。”

接着店里会推出“5元领100个鸡蛋”,此时仍愿意继续参与的老人,就被筛选为潜在客户。鸡蛋只是廉价的诱饵,真正的目的,是将老人一步步导入“会销”(会议销售)氛围。

在会销现场,讲师扮演“灵魂人物”的角色。他们能言善辩,店主甚至会配合“演戏争吵”,假装替老人“争取优惠”。当情绪被推到最高点时,标价3999元的羊奶粉就被端上台,而实际成本不到400元。

高耀直言,这些产品——无论是羊奶粉、蜂王浆还是黄芪精——“成本往往只有售价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老人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份被关心的感觉和对健康的渴望”。

骗老人掏出“棺材本”店主因道德压力而退出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老人孤独无依。保健品销售人员深谙此道,常以“干妈”“大妈”的称呼拉近距离,节日里更会送礼登门。老人逐渐将他们当成亲人,把积蓄甚至“棺材本”交出来。

高耀坦言:“看到老人掏出一叠叠钞票时,我也有过愧疚。但在庞大利润面前,会自我安慰说,这是付出服务换取收入。”

他透露,有些顶尖讲师年收入可达数百万元,而普通老人却因“被关心”而倾尽所有。虽然偶有商家被罚8,000元,但“八千元的罚单对一年上百万的利润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高耀之后因看着老人们掏出“棺材本”的道德压力,以及因亲人离世产生“因果报应感”,终于选择退出。

“老人骗局”产业链:从旅游、餐推到开光、祈福

中国老人有多少?按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人口已超过3亿人,占全国人口22%,65岁以上则占15.6%。

针对老人的骗局,剑桥大学2023年7月发表的研究《理解中国的健康诈欺犯罪者:情绪劳动视角》指出,诈骗者常透过三种情感劳动来操控老人:协助“缓解焦虑”、扮演“代尽孝道”,并且促进“社交互动”。这些策略并非偶然,而是被系统化运用在保健品行业的营销之中。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老人骗局”的销售方式不断升级。

短途旅游是常见手法之一,店家组织老人出游,借此加深感情,行程结束时再推销会员卡或高价产品。还有“餐推”模式,邀请“专家”在餐厅边吃边讲课,让老人更容易放下戒心。部分商家甚至与宗教场所合作,将产品与“开光”“祈福”挂钩,强化心理暗示。

近年来,社交媒体成为新战场。针对六七十岁的“新老人”,商家透过微信群、直播平台吸引眼球,小额红包成为进群的诱饵,接下来的内容则是重复灌输“健康焦虑”与“养生神话”。

“老人骗局”这一产业的背后,是庞大的利润链条:上游厂家负责生产廉价产品,中游讲师操控场面、收取高额酬劳,下游店主直接面对老人群体。据高耀观察,一位顶尖讲师年收入可达数百万元。对比之下,普通老人却因“需要被关心”而倾尽积蓄。

伪装的专业:大陆营养师乱象

陆媒4月报导,湖北宜昌一起保健酒诈骗案,3万多名老人被骗超10亿元,揭示所谓“包治百病”保健品背后的骗局。

现场推销时,所谓“市场运营总监”宣称此酒能治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甚至请“托儿”现身说法。

宜昌市民陈大爷夫妇就是受害者。陈大爷因风湿买下5,400元保健酒,老伴则在游说下购买了7,200元的保健酒和6,600元牛初乳,两人合计花掉大半年养老金。结果不仅无效,大多数产品被丢弃。

其实,这些酒实际成本仅十几元,却以每瓶280元出售,利润高达十倍。

2025年1月,北京朝阳区十里河一家饭店举办的健康讲座再次重演老套路。推销人员自称“中科院沈阳所重编程逆转项目负责人”,展示拼凑的媒体视频作为“背书”。产品被包装成“国家科研成果”,一个疗程售价5,000元,实际成本却只有11.5元。

陆媒7月报导揭露“营养指导”乱象。北京市民陈女士透过小红书认识一名自称营养师的人,对方建议她每日服用20片维生素B,远超过产品包装上标示的1片。

陈女士表示:“他让我女儿感冒发烧时不要吃药,要靠营养支持。”

该“营养师”并无资质证明,但靠朋友圈“健康奇迹”案例取得信任。这种以“科学”“个性化”包装的假专业,实际上是另一种推销手段。

法律困境:买贵不等于违法

然而,老人报警后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抖音播主“张愚律师”在视频中解释:保健品虽然价格虚高,但大部分生产许可证是真的,营业执照上也有保健食品预售内容,这在法律上属于合法经营。

他强调,想把养老钱要回来,单靠“卖得贵”很难认定违法,必须抓住有无“宣称治疗功效”等虚假宣传。

“张愚律师”建议受害者有效且降低成本维权,需准备三样东西:第一,录下商家在活动/推销中声称产品有治疗功效的音视频、照片或宣传单。发现不对劲时,先别摊牌,可继续参加活动悄悄取证(前提是注意安全与合法取证)。

第二,保留能够对上前述宣传内容的产品((型号、批次、包装等);第三,保存收据、发票、转账记录等能证明交易事实与金额的材料。

之后,可拨打12345市场热线、12315消费者权益热线,或12366税务热线投诉。若证据确凿,商家可能为了息事宁人主动退款。

老人孤独与官方监管的灰色地带

综合上述案例,保健品骗局从“免费鸡蛋”到“科研背书”,从“会销旅游”到“直播推广”,始终围绕老人对健康的渴望与情感需求展开,“老人骗局”的花样不断翻新。

专家们表示,许多老年人缺少精神寄托,没有人聊天。骗子嘘寒问暖、送点小恩小惠,很快就能攻破心理防线,把养老钱吃干榨净。

而他们认为真正的解方,不仅是市场监管,更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子女需要及时陪伴、提升父母防骗意识,社区与公益组织可提供更多关怀活动,避免老人因孤独而成为骗子眼中的“肥羊”。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时方

来源:..;记者程木兰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