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运动式防疫被指借疫敛财。图为佛山当局重启核酸检测,要求市民排队抽血检测。(视频截图)
近期,广东省以防基孔肯雅热为名,大搞“灭蚊”运动,劳民伤财。有消息指出,这种过度“灭蚊防疫”只是当局敛财的手段。
8月21日,网络流传一对话图片显示,广东K市启动“全民基孔热核酸大筛查”,试剂采购高达98元/人份(新冠混检单价仅3.5元),仅该市500万人口一轮筛查,就耗费财政4.9亿元,而采购中标的企业,竟是一家成立仅3月、注册资本50万的生物科技公司。
有广东方日报友在评论区发帖说,“这是真的,前段时间小区门口天天播放,免费筛查,免费治疗。我就纳闷了,这又不是人传人,又不致命,搞什么免费呢。”
该消息引发了网友热议,“这条路算是摸着石头走通走透了,以后各种病会不断出现”“那三年尝到甜头了”“蚊子也没想到,有一天成为被利用的工具”“熟悉的配方”“掏空财政稀奇吗?一点也不稀奇,不管真假。这都是常规操作罢了”“头独(投毒)+掏财空。还是那一套,木有新鲜事”。
大陆微信公众号“清希文化”于8月21日发文《基孔肯雅热“防疫闹剧”:一场借疫敛财的法治崩塌与人权灾难》,文章指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基孔肯雅热不是传染病,但某些地方防疫通告却充斥着“高致死率”“变异毒株”等骇人表述。某县疾控公众号甚至宣称“感染后终身残疾风险高达30%”。
文章引用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话说,“过度渲染风险,本质是为防疫产业化铺路。这不是无知,而是精心设计的恐慌经济。”
文章指出,“当防疫变成生意,每一只蚊子都成了摇钱树”。
文章列举了众多防疫“闹剧”,包括上述网传图片揭示的,耗费大量财政进行“无底洞般的筛查”;天价采购,消杀服务,比如Y县采购“专业蚊媒消杀服务”,合同金额1.2亿元。中标方以每吨2.8万元的价格购入普通氯氰菊酯(市价4000元/吨),再以无人机喷洒每亩收费200元。核算后发现:实际消杀成本不足合同的15%。
还有强制健康公民的消费的隔离产业化,如Z市要求所有“疑似接触者”入住指定隔离酒店,每日收费480元。而所谓“隔离点”实为当地某官员亲属经营的招待所,房间挂牌价仅128元。
文章还揭示,当局防疫物资采购链更是充满了腐败,如中标消杀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某卫健系统退休领导之子,核酸试剂分销商,被查出是招标评委的弟媳,隔离酒店所属集团,参股方包括地方融资平台负责人。
文章称,基本的套路就是,“决策者制造恐慌→企业获取订单→财政资金转移→利益群体分红”,更可怕的是,当局还通过“专家论证会”为敛财行动披上“科学外衣”,在一次被泄露的会议录音中,竟然有一句“这个病毒不重要,但防疫很重要”。
文章最后说,“当防疫变成少数人暴富的工具,代价却是百姓生计与国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