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埃及斑蚊。(LUIS ROBAYO/AFP/Getty Images)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CHP)周六(8月2日)确认,香港出现自2019年以来首宗境外输入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病例。患者为一名曾于广东省顺德区停留两周的儿童,回港后出现发烧及关节痛等症状。
香港卫生中心表示,患者是一名12岁男童,居住于观塘区,过往健康良好。男童于7月31日出现发烧、皮疹及关节痛等症状,当日曾向私家医生求诊。尽管病情轻微,但因有近期外游史,于8月1日被转介至基督教联合医院急症室,随即入院并在无蚊环境下接受治疗,目前情况稳定。经检验其血液样本,证实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
初步调查显示,该名男童于7月17日至7月30日期间前往广东省佛山市旅游,期间遭蚊虫叮咬。由于整个潜伏期均在佛山度过,卫生防护中心认为男童是在旅游期间感染,属于境外输入个案。此案已通报广东省卫生当局。
男童的家居接触者,包括一名同行者,正在接受医疗观察,目前均无出现症状。
这起病例是香港今年录得的首宗基孔肯雅热个案。香港在2016年至2019年间每年录得约1至11宗相关个案,全部都是外地输入。
卫生防护中心紧急应变及项目管理处主任欧家荣表示,截至1月1日,今季共有170万剂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余钢/大.纪.元;)
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医生说:“基孔肯雅热主要透过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并不会人传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防止蚊子滋生及防止被蚊叮咬。基孔肯雅热病人在发病后初期(尤其是在发烧期间),血液会带有大量病毒,对蚊子具传染性。如在传染期被蚊子叮咬,有机会透过蚊子在本地进一步传播。因此,预防病人受到蚊子叮咬是防止出现本地传播的重要措施。”
欧家荣提醒港人,如从受蚊传疾病影响地区回港,应在14日内持续使用昆虫驱避剂,并密切监察自身健康状况,留意发烧、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
若感到不适,应尽快求医,并告知医生外游细节,以便医生作出临床诊断,并按个别病人情况安排适当检测。市民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是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消炎药(如布洛芬),因这些药物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例如增加出血风险。
香港食环署已展开病媒调查和灭蚊行动,并在患者住所及病发后曾经到访的地点加强防蚊措施,包括:在相关地点周周边250米范围内植被繁茂的位置进行密集式雾化灭蚊;每周巡查上述地区,清除积水、施放杀虫剂及移除废弃的载水容器;透过多渠道推广,如健康讲座、流动展板展示及派发资料,提升民众防蚊知识。
随着中国基孔肯雅热疫情升温,亚洲多国及港人旅游热门地区的疫情趋势备受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曾经录得基孔肯雅热个案。截至今年6月初,全球14个国家/地区共录得超过22万宗个案(包括内地、台湾、新加坡等香港人的旅游热点),当中约80宗为死亡个案。
另据佛山卫生当局资讯,截至7月31日,佛山市已录得超过6,900宗个案,绝大部分个案在顺德区录得(5,972宗)。全部均为轻症病例,没有严重或死亡个案。广东省其它城市亦出现确诊案例。
澳门方面,今年7月中旬开始,共录得6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个案,及1宗本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