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10次登《时代周刊》封面 揭秘其纵横一生中国历史人物春秋|新闻人物报道☀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人物 > 正文
蒋介石10次登《时代周刊》封面 揭秘其纵横一生
作者:
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沉浮,也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是个人命运与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抗战的荣光、内战的惨烈、退守台湾的坚守,都被定格其中。国际舆论清晰记载:抗战的真正领导者是蒋介石与国民政府,而非中共。

蒋介石与美国《时代周刊》的十次亲密接触,最后一次意味深长。(图片皆来源网络)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与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他既塑造了民国政权的轨迹,又与中共鏖战数十年。他的国际形象频频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共十次登封,成为观察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中共暗中崛起的重要注脚。

蒋介石第一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27年4月4日:在孙陨落之后升起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掌握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1927年3月上海工人运动引发国际关注,4月他首登《时代周刊》,被称为“征服者”。不久发动“四一二清党”,清除党内中共势力,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从此与中共公开决裂。

蒋介石第二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31年10月26日:蒋介石与宋美龄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蒋与宋美龄共同登封,标题点出“黄埔与日本的威胁”。同年12月蒋被迫下野,返回奉化暂避。国民政府抗日乏力,而中共趁机积蓄力量。

蒋介石第三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33年12月11日:骑马的将军

此时蒋正全力“围剿”江西苏区,但红军屡屡突围。尽管《时代周刊》以“驰骋疆场”描绘其雄姿,现实却是国军虽强,却难以彻底歼灭中共武装。

蒋介石第四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36年2月24日:火药味的国际关系

蒋与裕仁、溥仪斯大林并列封面,象征中日苏关系错综复杂。蒋试图在东西夹击中谋取平衡,但形势危机四伏。

蒋介石第五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36年11月9日:主义、道德与炸弹

《时代周刊》写道:“道路、道德和炸弹,是他对日本的回答。”然而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被迫接受与中共的第二次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第六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38年1月3日:为抗日而牺牲

抗战全面爆发,蒋与宋美龄再度同登封面,宣称“任何牺牲都不算代价太大”。现实中,黄河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造成数十万平民牺牲。国军正面抗战惨烈,而中共则借机扩张敌后根据地。

蒋介石第七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42年6月1日:艰苦仍在前头

珍珠港后,美国参战。蒋成为同盟东方支柱,第七次登封,标题为“更艰苦在前头”。国军远征军入缅,国际地位达到巅峰,而中共依旧在敌后积蓄力量。

蒋介石第八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

日本投降,蒋以最高领袖身份登封,标题:“八年抗战已过,和平仍在考验。”虽然国际声望鼎盛,但中共已坐大,内战阴影逼近。

蒋介石第九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48年12月6日:炮声震至堪萨斯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爆发,国军失利。美国担忧东亚前景,《时代周刊》以“榴弹炮声传至堪萨斯”形容内战之烈。蒋陷入孤立,中共则在苏联支持下节节推进。

蒋介石第十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以上图片皆来源网络)

1955年4月18日:守望台湾

退守台湾后,蒋依旧被国际关注。第十次登封,他伫立于海防工事前,背后是望向大陆的国军士兵,孤独地望着大海,大海对岸则是中华民国的大陆。。这是他最后的国际高光时刻。此时中共已在大陆完全掌权,开启极权时代。

是眺望还是守望?也许是二者兼而有之,在诉说着台海两岸之间割不断的某种关联。这一刻,他们心里所想的,都是故土!

以上十张图,无声之中记录了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沉浮,也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是个人命运与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抗战的荣光、内战的惨烈、退守台湾的坚守,都被定格其中。国际舆论清晰记载:抗战的真正领导者是蒋介石与国民政府,而非中共。

中共在蒋浴血抗战时蓄势待发,最终窃取政权,并在历史叙事中篡改功劳。回望《时代》周刊对于蒋介石的关注和介绍,不仅是对蒋介石的评价,更是对中共叙事的有力反驳。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冬琪

来源:阿波罗网李冬琪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