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钱一族”到“负债一代”:中国人的钱究竟去了哪里? 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从“存钱一族”到“负债一代”:中国人的钱究竟去了哪里?

过去,中国家庭以“高储蓄率”闻名全球,老一辈人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如今,情况悄然改变。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居民贷款余额突破80万亿元,人均负债14.3万元。

从“存钱难”到“还债难”,从“储蓄大国”到“负债社会”,这场转变不是抽象的宏观叙事,而是无数普通人正在经历的生活现实。

钱去哪儿了?四大“负债引擎”揭秘

第一,房子:最大的“负债制造机”

北京一套9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总价约570万元,首付三成后需贷款400万元,月供近1.7万元。这并非个例——全国住房贷款占居民贷款总额的62.1%,相当于每个家庭都在为房子“打工”。更关键的是,房价上涨时,房子是财富;房价下跌时,房子变成负担。高首付、长周期、高利息,让房贷成为压在家庭头上的“长期大山”。

第二,信用贷与消费贷:年轻人“用未来换现在”

月薪7000元,信用卡5张;美妆、手机、旅游全部分期;用A平台还款填补B平台账单……这种场景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数据显示,消费信贷余额达15.8万亿元,90后和00后是主力军,63.8%的使用者来自这一群体,40%以上同时使用3个以上贷款平台。借钱消费从“应急手段”变成“生活方式”,还钱焦虑也随之成为新常态。

第三,教育与医疗:隐形支出的“无底洞”

养娃成本有多高?家庭年均教育支出约2.6万元,一线城市高达5万至10万元。医疗支出同样攀升,人均开销2750元,较2015年翻了一倍。这些支出看似分散,实则累积成山。从幼儿园兴趣班到大学留学,从日常体检到重大疾病,社会“基础花销”的上涨,让家庭财务压力倍增。

第四,车贷与电子消费品:新刚需的“分期陷阱”

2024年,全国62.8%的新车通过贷款购买,且多为代步刚需,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8.2万亿元。与此同时,家电、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产品也在“分期换代”中不断更新。一个手机分期12个月,每月多还几十元,看似无压力,但叠加车贷、房贷后,可支配收入被严重压缩,自由消费空间越来越小。

负债过高了吗?数据揭示“危险信号”

人均负债14.3万元,听起来不算惊人,但对比收入增速,问题浮现:过去10年,居民债务年均增长12.3%,而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6.8%。债务收入比高达128.7%,不少年轻人甚至超过300%。这意味着,许多人不仅花光当前收入,还在透支未来。

更值得警惕的是“剪刀差”效应:收入增长赶不上负债增长,家庭杠杆持续拉高。就像一辆超载的汽车,油门踩得越狠,失控风险越大。

负债生活隐藏哪些风险?

第一,以贷养贷的“死循环”

15.7%的年轻人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用新贷款偿还旧账,债务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多。这种模式看似能维持表面平衡,实则让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最终可能面临全面逾期。

第二,透支未来的“选择权”

房贷、车贷、教育贷……每一笔贷款都是一份契约,限制了人生的灵活性。你可能供得起房贷,但失去了创业、转行、换城市的机会;你可能买得起车,但放弃了公共交通的环保选择。负债不是简单的金钱问题,更是对未来自由权的让渡。

第三,情绪消费的“恶性循环”

“买买买”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情绪出口,但购物带来的短暂快乐,往往被还款压力冲散。商家通过广告、促销制造焦虑,消费者用消费缓解焦虑,最终陷入“越焦虑越消费,越消费越焦虑”的怪圈。

如何应对负债时代?五招破解困局

第一,算清“月供账”

建议月供与还款总额不超过收入的50%,否则需削减非刚需开支。例如,减少外出就餐、暂停非必要旅行,优先保障基本生活与债务偿还。

第二,建立“应急池”

至少储备3至6个月的生活费,以应对失业、疾病等突发情况。这笔钱可以是活期存款或货币基金,确保随时可用,避免因意外事件被迫借新债。

第三,拒绝“非必要负债”

短期高息贷款是财务陷阱,尽量远离。例如,某些消费贷年化利率超过15%,远高于房贷和车贷,长期使用会吞噬大量收入。

第四,理财投资“别梭哈”

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房子、股票或基金上。多元配置资产,分散风险;保持长期心态,避免因短期波动盲目操作。记住,理财的目的是保值增值,而非一夜暴富。

第五,学会对消费说“不”

情绪消费是负债的催化剂。下次购物前,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必需品吗?我能用现有物品替代吗?这笔支出会影响还款计划吗?理性消费,才能守住财务底线。

从“量入为出”到“超前消费”,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负债本身并非坏事,它能帮助我们实现住房、教育等重要目标。但失控的负债,会剥夺生活的选择权,让人陷入焦虑与束缚。

面对负债时代,我们不必恐惧,但需自省:是否在盲目跟风中失去了理性?是否在即时满足中牺牲了未来?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对生活拥有掌控力。愿每个人都能“负得起责任,也配得上自由”,在负债与储蓄之间找到平衡,活出从容的人生。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叶净寒

来源:知乎驿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