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摆烂,父母最该学会的是闭嘴 教育育儿|儿童教育☀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青春期孩子摆烂,父母最该学会的是闭嘴

简简周说

“孩子摆烂的真相,是家长说得太多。”这是一位妈妈切身的领悟。她女儿曾经厌学,三天两头不想上学,最后干脆请了长假在家。她从最开始的焦虑、无助、不解,到后面逐渐接受现实,放下执念,开始尝试真正理解孩子,反思自己,这中间真实地经历了一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好在,她女儿成功复学了,母女间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她告诉我,她最受益的一个方法,就是“学会闭嘴”。

你的催促,正在制造报复性摆烂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最新报告显示:青春期厌学的案例中,82%的孩子都说过同一句话:“反正我说什么你们都不信”。

被家长24小时紧盯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

要么变成永远等待指令的“提线木偶”,要么发展出“报复性摆烂”。

脑神经科学也证实,持续的外界压力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抑制,直接切断孩子的决策能力。

很多孩子的能量,就是消耗在父母日复一日、喋喋不休的催促和指责里。

根据我服务上百个家庭的经验,我发现,真正能激发孩子内驱力的父母,都能做到“闭嘴”,并践行这三个反常识的做法:

1、把质问变请教

火上浇油

“这道题教了八百遍还错!你耳朵聋了吗?”

这么说大概率只会换来孩子的白眼和对抗。

换个做法

“你这个解题步骤好特别,能教教妈妈吗?”

我认识的一位爸爸,曾假装看不懂手机地图,让儿子帮忙查路线,结果孩子主动研究起了地理课本。

当孩子感觉被需要时,大脑就会分泌“合作激素”(催产素),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在教大人时,就会不自觉地认真起来。

2、给情绪透口气

学习也要中场休息。当孩子被情绪包围时,理性大脑的工作效率是极低的,这个时候,不妨给孩子“留白”,让他有机会先处理情绪、再面对问题。

常见做法

孩子考了70分,家长把不满都写在脸上:“这道题为什么错?那道题怎么没检查?”

这么做并不能让孩子更好地反思,只会让他觉得:“烦死了!”然后本能地回避一切错题。

正确做法

抱抱孩子,对他说:“妈妈小时候考砸了最爱吃冰淇淋,你要草莓味还是巧克力味?”

脑科学家发现,给情绪20分钟缓冲期,就像手机充电到30%才能开机,当孩子冷静后再来面对学习,效率能提升60%以上。

我有一位学员妈妈,当她更注重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后,孩子反而自己主动去写作业了,学习效率也比平时提高了两倍。

3、逆向激励法:把命令变“挑战”

常规做法

“背不完单词不准睡觉!”

强硬的命令只会激起青春期孩子更大的抵触,要么引发冲突,要么非暴力不合作。

高手做法

“这20个超难单词连爸爸都记不住,你敢挑战5分钟记10个吗?”

青春期的孩子很吃激将法,当你学会在他面前示弱,同时又发起一项在他能力范围内的挑战,他的胜负欲就会被自动触发。

对于自己主动想做的事,和被逼着做的事,孩子的动力自然也会有很大不同。

青春期大脑的隐秘开关:自主感

很多时候,家长学不会闭嘴,是因为失控的感觉不好受。

看到孩子不按自己设想的方式出牌,就容易觉得焦虑、慌张,忍不住数落、指责孩子,把情绪源源不断地传递过去。

但这恰恰也破坏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探索。

神经学家最新研究发现:14-18岁青少年大脑奖励系统对“自主感”的渴求,堪比成瘾者对毒品的依赖。

剑桥大学在2022年进行了一项冒险决策研究,在“获得100元但听父母安排”和“获得30元但自主决定”的选择中,83%青少年宁愿少拿70元也要自主权。

而对比之下,25岁以上的成年人,只有17%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宁可在游戏里熬夜通关,也不愿按部就班做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

前者是自主掌控的事,而后者是被动执行。

如果家长学不会闭嘴,只会陷入“你说的越多,孩子越摆烂”的循环。

要是你实在忍不住想要提醒,不如换个说法:“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做些什么?”

给孩子自主的空间,适时提供支持,孩子才有机会重新找回内在的学习动力。

上周,我收到一位家长的反馈,她说:“当我忍住不说‘快去学习’之后,今天,孩子终于主动去学习了。”

你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追求上进的原始动力。他只是暂时被一些干扰因素给拦住了,其中不乏父母制造的杂音。

当你停止用语言填满每个缝隙,那些曾被唠叨声淹没的内驱力,才会重新生长出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经济观察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