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缴纳社保不但增加企业负担而且成本也会转嫁给员工
对于雇佣劳动者的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用工成本,很多也不愿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相对于个人,企业需要为每个职工缴纳的社保比例更高,平均在当事人工资的20%左右。再加上个人缴纳10%左右,每个劳动者需要将工资的约30%作为社保费用缴纳。如加上住房公积金缴纳,个人工资40%都无法“落袋为安”,而是由政府“保管”。
“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保,名义上从企业利润中扣除,但实则是通过压低员工工资和福利填补企业社保缴费的亏空,最终还是员工承担社保费用。如果一个企业给员工缴纳社保同时,仍然保持不缴纳社保的工资额度,这种情况也存在,而企业的风险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影响企业最终利润和与其他企业竞争的竞争力。
相对于规模普遍较大、资源丰富、有政策强力支持的国企,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经营压力大、利润较低,若社保压力增加,本就不易的民企更加脆弱。近年经济下行,又受疫情打击,很多民营企业已处在艰难状态,强制缴纳社保更让其雪上加霜。而且劳动者和企业都需要缴纳社保、都受到更大压力,也会加剧劳资矛盾,企业经营发展更不稳定,最终让企业主和普通劳动者双双受损。
虽然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必须缴纳社保费,否则是违法行为。但现实中长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司法部门对此也是“不告不纠”状态。这样,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缴纳社保,也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但最高院最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后,也就意味着公司和个人必须缴纳社保费用,否则劳动合同无效、劳方和资方的法律权益都不能保障。而最高法的决定实则是党的意志、政府的态度,即中共官方要求劳动者强制缴纳社保。
强缴社保政策的真实动机:社保资金紧张
中共官方之所以强制劳动者缴纳社保,名义上是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而实际上,则是社保资金储蓄紧张、亏空日益临近、试图扩大社保储备金来源的举动。
近年来,社保资金尤其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资金池日益紧张,一些区域如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已收不抵支,需要东南沿海等地的转移支付。2024年全国医保基金支出增加5.5%,收入则仅增加4.4%。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缴纳社保者减少、领取社保者增多,社保亏空将越发严重。官方预计2028年当年养老金结余将为负数,2035年养老金储蓄将耗尽。
社保资金被滥用且缺乏监督
而除了老龄化等社会形势影响外,社保资金还被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贪污、挪用、滥用。如据国家审计署官方报告显示,一些地方政府将社保资金用作应急民生支出、偿还债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非社保用途。这些情况更加剧了社保资金的紧张。虽然有些支出也有其民生价值,但“拆了东墙补西墙”自然影响社保支付的可靠性。而用于还债和基建,就更加偏离社保价值,是政府拿人民的钱给自己还债和增添政绩。
社保资金的存储和使用对大众也是不透明的,民众无法监督自己缴纳的社保费用流向,甚至国家社保资金池的真实数据都不能清晰知晓。这种不透明本身就加剧了腐败和挪用风险,大众自然也更加担忧缴纳社保后无法兑现、辛辛苦苦赚的钱交的费“打了水漂”。
社保系统面对更大危机和“暴雷”风险
从更长远看,中国社保体系(尤其医保和养老保险)“暴雷”的可能性很大。国家社保体系看似是权威的、可靠的,但其实其与商业保险、企业投资、传销等有着本质的相似,都是需要不断有人“接盘”、收益大于亏空,才能维持它“击鼓传花”式的运转。而对于国家社保体系,只有经济上行、人口结构较年轻、财政充裕、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健康运转,保持盈余或起码收支平衡。
但如今中国的形势,则是经济日趋下行,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低、财政紧张、社会各领域都面对风险和压力。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指望未来有足额的资金保障社保正常开支。其实这些年一些欠发达地区各种单位早已曝出不能正常支付工资、退休金、医保的情况,只是还相对分散零星。但随着经济形势继续恶化、财政更加紧张,全国性的“暴雷”很可能爆发。2020-2022年疫情期间,不仅经济受到打击,大量医保费用被投入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建设等,造成大量浪费。之后几年医保报销收紧、许多人无法正常报销,就是滥用医保费用的后遗症。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出台了强制缴纳医保的“新政”,以司法解释方式出现,并冠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名义。若是在经济蓬勃发展、未来可以确定越来越好的情况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确实不失为有益的举措。但如今的形势下,这只是让中国老百姓尤其中下层劳动者背上更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未来是否能如约兑现养老金等社保收益,更是难以乐观。
根据之前中共官方在若干问题上的表现,如计划生育政策、共同富裕政策,都是曾经有美好和庄重的承诺,后来却违背诺言。如推行计划生育时,政府声称会由政府承担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所谓“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而到了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时,却又变成“养老不能靠政府”。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也说要“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还说“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就失败了”。如今贫富差距、阶层固化、权贵特权愈演愈烈。这些前例都让国人难以对官方社保政策的美好画饼抱有信心,反而对其承诺充满怀疑。
社保争议根源在于分配不公
本次社保强缴争议,以及整个社保体系的问题,核心都在于分配不公平、中下层收入微薄和生活痛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确实“富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中下层民众虽解决了温饱,但收入仍然微薄,勉强可以支撑生活,但生活负担仍然沉重。中国大多数人物质上仍然并不富有,生活也缺乏安全感,处于难以承受风险和压力的脆弱状态。社保本是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平民基本生活、增强安全感的工具,但在中国却成了政府汲取民财富养官宦的手段,给民众增加了额外的负担。而人们对强缴社保的不满,也是对更深层次社会不公的愤怒爆发。
虽然中共官方在舆论宣传和教科书上,都强调要改革分配制度,如“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解决发展和国民所得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等,但这些都没有落到实处。宣传辞令和现实有着深深的鸿沟。
而想要解决社保争议、让社保真正成为促进公平和保障民生的有益之物,必须改革分配机制,无论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应重视公平,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收入,逐步取消福利保障的等级制和多轨制,并打击分配体系和社保运转中的腐败,对社保基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保持高透明度和接受大众监督。当然这一切最重要是落到实处,而非停留在宣传和教科书上。
但令人悲观的是,这些年中国体制越发保守,分配制度改革停滞不前,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而政治体制没有改革,人民不能掌握权力,从根本上阻塞了各种有益改革的可能性。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权力掌握在占中国少数的既得利益者那里,他们当然不肯放弃特权和各种利益,包括高额收入和丰厚的保障。中国不能实现民主化,大众不能参与“切蛋糕”,那只能成为菜单上的“糕点”,被围在餐桌旁的权贵及其追随者们点单、分食。而在根本制度变革之前,社保争议在内的各种民生困境,恐怕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