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散步时,我看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蹲在地上哭得一抽一抽的,眼泪鼻涕糊一脸。
孩子妈妈满脸急躁地站在边上,一边拿纸擦孩子的脸,一边嘴巴不停:
“你至于吗?不就是摔了一下吗?”
“你都这么大了,别人都在看呢,还哭?你看看你的裤子,又脏又破,刚给你买的你就不知道珍惜?”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跑步别那么猛,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孩子没有停下来,只是越哭越伤心。
我正想走过去帮一下,结果他爸从健身区走回来,也没说话,蹲下来看看他膝盖有没有破,确认没啥大碍后,就轻轻把他抱起来,坐到了长椅上。
孩子继续哭了一会,但哭声明显小了。
又过了一会,他就靠在爸爸肩上,一边擦眼泪一边咧嘴笑了。
妈妈看着两人,叹了口气,说:“我真是气死了,你就知道哄,不教点道理他能长记性吗?”
爸爸回了一句:“他都疼哭了,你再给他讲道理,他哪听得进去?”
我一下就记住了这句话。
不是不讲道理,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闭嘴。这是一个父亲,真正的情绪掌控力。
01
我小时候,最怕的就是我妈的眼神。
每次我出点岔子,她不是立马骂人,而是先用那种“忍耐到极限”的眼神看我一眼。
就这一眼,足够让我站在原地害怕得那一动不敢动。
她不需要大吼,光是那种压抑着怒气的安静,就足够把我逼得喘不过气来。
我妈总说:“我没打你,我也没骂你,你怕什么?”
我怕她随时会爆炸,我怕她不高兴,我怕她那种“我失望透了”的沉默。
后来我自己当了父母,有时候也会发现,自己忍着忍着,就变成了那种“冷静又吓人”的人。
比如女儿穿衣服慢,早上赶时间,她一个袜子都能穿上五分钟。
我在旁边翻了无数个白眼,心里无数次怒吼“你能不能快点”,但嘴上却忍住没说。
她看了我一眼,说:“你虽然没吼我,可你的眼睛很吓人。”
我一下子愣住了。
孩子很敏感,比我们想象得更敏感。我们说不出口的情绪,他们一眼就能察觉。
所以啊,父母不是非得骂人才叫情绪崩溃,有时候沉默,比吼更伤人。
02
女儿三岁那年,我情绪很差。那会儿工作特别忙,刚升职,压力特别大,身边几乎没有人帮我。
有一次她在饭桌上打翻了碗,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直接拍了桌子,冲她吼:“你到底会不会吃饭?!”
她当时就愣住了,然后眼泪哗一下掉下来,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
我那天晚上睡不着,想了一晚上。
第二天,我主动跟她道歉。
她抱着我说:“我知道你昨天不是因为我打翻碗生气,是因为你太累了。”
听完这话,我眼泪不自觉就流了下来。
孩子能原谅你,但不能总是等你崩溃之后再理解你。
你不松弛,她就要承担你的不安;你不稳定,她就必须小心翼翼。
这样的小孩,懂事得让人心疼。
03
我有个同事,女儿现在特别乖,学习好、性格温柔,谁看都说“人家姑娘怎么养得这么好”。
她私底下跟我讲过,说最感谢的,是她老公。
不是因为孩子爸爸带娃多勤快,而是这个男人从不跟孩子讲大道理。
有次她女儿闯祸,把家里刚买的相框摔碎了。
她正准备开启“你知道这相框多贵吗”“你太不小心了”“你都几岁了还……”这些熟悉台词。
结果她老公先开口了。
他说:“碎了就碎了,人没事就行。下次你想玩,可以告诉爸爸,我们一起想个安全点的办法,好不好?”
她当时气都堵在喉咙口,可孩子听了这话,主动拿扫把去清理,还一边说:“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一定会小心。”
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原来不讲道理的爸爸,反而让孩子更能听进去。
不是每件事都要教育一遍的,有时候你松一口气,孩子自己就能长大一点。
04
我们总说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可我们有没有想过:
他是在不被理解的时候,才变得难搞;
他是在被讲太多道理之后,才选择关上耳朵。
道理,不是不能讲。
可那得在孩子愿意听的时候,在他愿意跟你连接的时候。
就像你心情不好回家吐槽工作,另一半却说:“我早就跟你说了,不听活该。”
你会感激他“有先见之明”吗?
不会的,只会觉得,这人一点都不懂你。
孩子也一样。
他不学习,你说“你要为你自己负责”;
他哭闹,你说“哭解决不了问题”;
他发脾气,你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说的是对的,可他听不到。
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共情,就是拒绝;没有理解,就是攻击。
05
不是所有的情绪,我们都要压下去。
孩子面前的“情绪松弛”,不是你永远温柔微笑、不会发火。
而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道歉,什么时候该冷静下来。
至于爸爸,我希望他们都“懒”一点、“钝”一点。
别那么着急教育孩子,别总想“趁早把道理讲清楚”。
你允许孩子摔一跤,他才知道怎么自己爬起来;
你不讲道理,他反而能自己找到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