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一艘集装箱船抵达中国江苏省连云港港口
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挑战众所周知,与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战更是让这些挑战雪上加霜。
但鲜为人知的是,北京为应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大力投资科技生产力——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一些人,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都预测中国经济会崩溃。这一结论无疑太过夸张了,毕竟中国是一个拥有训练有素、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支持的庞大经济体。但如今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要重新实现曾经令人羡慕的经济增长势头,至少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中国经济的种种衰败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都显而易见。不久前,著名的兰德公司发布的一份详尽报告指出,2021年开始爆发的房地产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支出下降、私营企业资本投资减少,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严重下滑。
例如,去年年底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2019年之前的趋势低了5%以上。消费支出、资本投资、出口等所有主要领域都落后于以往的趋势。以增值为基础——大致反映每个产品复杂性的指标——过去五年中,中国制造业甚至对美国失去了优势。
中国的消费者信心比疫情前的水平约低30%。即使是北京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资源的高科技产出,其增长速度也比之前放缓,2024年约为11%,而2018—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5%。
作为应对这些经济下滑的举措,北京的规划者通过国有企业大规模投资重点发展科技生产力。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规划者所描述的未来产业上,如电动汽车(EV)、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品﹐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激增,这种努力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正如上述兰德研究所指出的,这些努力被视为潜在的经济“隐形优势”,有望克服经济中其它方面的不足。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推动不仅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了经济的困境。
这种大规模的投入和生产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复苏作用甚微,反而使其失衡。由于北京未能重振消费和企业支出,中国国内经济几乎无法消化新增的科技生产力。
北京努力带来的产品洪流给价格造成了下行压力,这使得新增的科技生产力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此外,它还导致了消费价格和生产者层面的普遍通缩,使中国家庭和企业延迟消费,期待未来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从而阻碍了其它经济复苏的努力。
对中国而言,更糟糕的是,产能过剩迫使该国在极为不利的时期寻求出口增长。从根本上说﹐这种出口需求正在阻碍北京的其它目标,亦即扩大中国经济的内需从而减少对其它经济体的依赖。
产能过剩也促使出口需求增加,尽管美国和欧盟都在采取措施限制中国商品的进口。美国普遍征收高关税,欧洲则针对电动汽车实施关税,尤其是在欧盟内部存在的数量贸易壁垒。
北京的科技生产力“解决方案”,无论它可能带来什么价值,并没有解决中国的总体经济问题,也远非兰德公司所指的隐形优势。实际上反而未能推动经济发展,并且使总体经济解决方案变得更加困难。
作者简介:
米尔顿‧埃兹拉蒂(Milton Ezrati)是布法罗大学(SUNY)人力资本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uman Capital at the University at The Buffalo, SUNY)的附属公司《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的特约编辑,也是纽约通信公司Vested的首席经济学家。在加入Vested之前,他曾担任Lord, Abbett& Co.的首席市场策略师和经济学家。他还经常为《城市日报》(City Journal)撰稿,并定期为《福布斯》(Forbes)撰写博客。他的最新著作是《三十个明天:未来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统计学和我们将如何生活》(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
原文:What Beijing’s Planners Thought Would Help Has in Fact Hurt China’s Economy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