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利率跌破历史新低,为何购房者依然选择“躺平”?真相扎心了!
5年期LPR降到4.3%的历史新低,市场却异常安静。不像2015年降息后大家疯狂买房,现在就算首套房利率跌到3%多购房者还是没动静。
博主“二娃”说“现在降到4%以下也刺激不了买房人”,评论区满是“麻木”“躺平”,这背后藏着比利率更残酷的现实。
大家对楼市的预期早就崩了,信心比黄金还稀缺。东莞二手房同比跌了16%,100平米的房子一年就亏28万,比降息省的月供多太多。
易宪容说得直接:“老百姓对利率下调已经没感觉了。”疫情后失业率总在5.2%左右晃,大家都想着“保住工作”,哪敢再借钱买房。房价跌、收入不稳,利率那点优惠根本不够看。
政策执行也不顺畅,像堵了的肠子。LPR加点模式乱七八糟,有的加60个基点,有的加40个,购房者实际拿到的利率差太多。
更麻烦的是存量房贷选了固定利率的人享受不到降息好处,就算央行说有1500亿减负计划,银行落地慢,反倒让人觉得不公平。
人口少了买房的需求也跟着缩。2013年20-50岁买房的人最多,之后一年比一年少,2025年三线城市房子要卖26个月才能清完库存。
俩事儿碰一块儿,楼市基本盘都变了。三四线城市就算出政策,效果也快没了,城镇化到65%后慢下来,买房的自然少了。
市场也撕裂得厉害好的坏的差太多。上海新房涨0.7%,二手房却跌0.7%,想换房都换不动。北京东坝的科技住宅每平米贵1.2万还卖得好,可刚需房市场一直在缩水。这种分化让人更慌:好房子抗跌,普通房子怕是要成赔钱货。
大家还被债务吓得不敢动年居然出现“降息反倒有人提前还贷”的怪事。有网友算过,利率降那点还抵不上房价跌的预期。地方政府自己买地自己卖的操作,更让大家觉得风险大,越刺激越不敢买,陷入死循环。
58同城的张波说得有意思:“市场等的不是利率再降,是未来能确定点。”当降息从兴奋剂变成安慰剂,该承认了:楼市不需要更多麻醉政策,得来场彻底的改革才行。
身边断供的人越来越多为啥?有人直说了:“房价跌30%,收入还越来越少,曾经想靠房子安家,现在房子倒成了吞钱的枷锁,只能断供了。”
好多人买房时正赶上高价那会儿挣钱也容易,现在房价暴跌、收入缩水,首付跌没了,钱也少了,只能无奈断供。2025年过半,全国新增断供房超30万套,被收回的房子总共超200万套,比去年多40%。
政府2025年出了史无前例的救市政策,7月起全国首付统一降到15%,不分首套二套,一百万的房子首付只要15万。利率也一个劲降:5月20日LPR降10个基点,5月8日公积金利率降0.25个百分点,深圳7月首套利率都到2.6%了。
可市场反应冷淡得很2025年1-2月个人按揭贷款跌了11.7%,居民新增贷款才547亿,比起2021年同期的14121亿,简直是断崖式下跌。银行信贷部经理坦言:“我们愿意放贷,可够条件的购房者少了,够条件的又都在看。”
利率降本应激活楼市,可大家都在观望,说到底是没信心了。房价一直跌,首付都跌没了,北京、深圳主城区房价比最高时分别跌了28.3%和42.1%,回到2015-2016年的水平,这是人口和城镇化等长期因素导致的。
高位买房的北京业主苦笑:“月供超收入,房子就从资产变负债了。”他200万买的房现在只值150万,贷款还剩142.3万,倒欠50多万。
就业和收入也没谱,经济波动大,好多家庭收入少了、钱紧了,就算利率降,也怕以后供不起。而且持有房子成本比收益高多了,清华大学研究显示,每年持有成本4.5%,租出去年化收益才1.2%,再加上物业费、房产税,越持有越亏。
断供潮背后是普通家庭的无奈。想卖房周转,可重点城市二手房平均要挂210天,比2021年的65天久太多,市场基本没流动性。
有业主无奈说:“房子不要了,谁接贷款就给谁。”他100多万买的房,贷款还剩70多万,房子却只值60万,只能断供。
2025年推出的暂停还款政策,看着能缓口气,可到期后欠的钱还得还,可能还会延长贷款时间或多还利息,问题只是往后推了推。
当房价跌得比首付多,房子就从财富变成债务了。对普通人来说,财富不是房子,是抗风险的能力和清醒的脑子。
破解困局得多管齐下。政策要好好落地,简化暂停还款申请,弄个方便的线上平台,设定合理的暂停时间,别让债务越积越多,还得让真正需要的人知道这政策。对住了5年以上的自住房,多给点税收减免,降低持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