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资料图片。(余钢/大.纪.元;)
近期,具有大型中共央企背景的房企华侨城集团的前员工纷纷向媒体反映,在企业推行的“强制”跟投制度下,数额不菲的个人资金被套牢于停工或去化困难的房产项目中,即使被裁员离职,这些本金仍难以返还,引发广泛关注。
“人走钱留” 离职员工的无奈与焦虑
华侨城集团前员工王田(化名)向南都‧湾财社表示,他曾于2021年参与公司项目跟投8万元,不料2024年突遭裁员。如今他已离开华侨城,但剩余的跟投本金却仍在公司账户里,只能按照当初的跟投规则“慢慢等待返还”,这让他倍感焦虑与无力。
“即便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仍要按原规则等待漫长的返还流程。”王田表示,失业已让生活窘迫,而跟投的资金不少是同事们多年积蓄甚至借来的,如今被套牢,令他们雪上加霜。他们曾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法院认为“强制跟投”未达到“不跟投就解雇”的程度,因此不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强迫”,维权之路受阻。
“强制”下的“自愿” 潜规则与罚则并存
据报导,华侨城的跟投制度始于2019年,当时发布的《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原则上所有投资项目必须实施跟投”。而在跟投人员上,必须跟投人包括专案公司负责人、专案公司部门负责人及由专案公司负责人提名的本专案公司关键骨干员工,专案公司隶属的二级单位负责人,二级单位核心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专案直接相关投资拓展人员。其他专案公司员工及专案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员工可自愿跟投。
更引人关注的是,一份网上流传的《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中,甚至有明确的罚则:自愿跟投人员若未按期缴纳金额,将被取消半年内跟投资格并通报批评;而“强制跟投人员”若未足额缴纳,将在后续绩效考核中被扣分。
王田证实了这份文件的真实性,并无奈表示,自己投了8万元进去,到现在只拿回9,000元。他2021年参与跟投时,地产行情已显颓势,即便部分同事不情愿,但在国有企业工作,如果不跟投会和公司产生矛盾,可能影响绩效甚至丢掉工作。“当时就想着保住这份国央企的工作,才选择了跟投”。
“返还难”的困境 项目停工与去化率之殇
根据华侨城项目跟投管理办法,截至项目整体累计经营现金流回正当季度,最多返还员工80%跟投本金。至项目模拟清算(项目签约销售面积达90%)时,返还剩余跟投本金。
王田悲观地表示:“现在地产行情这么差,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90%)去化率?更何况有些项目已经停工,永远达不到资金峰值,那本金就永远别想拿回来了。”
“精益管理”引争议 华侨城被指“缺乏人文关怀”
面对裁员后经济情况急转直下的状况,曾参与跟投的集团前员工期望能要回跟投本金。他们认为,跟投是“非自愿行为”,企业应为此负责。此外,华侨城集团在2023年已出台了新的跟投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对于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情况的人员,原则上允许跟投退出”。
然而,这一新政策在执行层面却“变了味”。前员工表示,尽管“原则上说可以退”,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希望能“分级处理”:优先返还被裁员工的本金,而针对在职员工则可暂缓,以“缓解社会矛盾,体现央企担当”。
华侨城方面对此诉求并未支持,这让前员工们质疑公司“变得没有人情味儿了”,并指出这暴露出华侨城管理层面的深层问题,尤其现任掌舵人张振高提出的“精益管理”被指流于形式。在“精益管理”框架下,华侨城A的员工数量在3年内减少了近5,000人,这些被裁人员中不乏当年强制跟投的参与者。
华侨城:跟投是“投资行为”,风险共担
针对前员工反映的问题,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接受陆媒采访时回应称,房地产项目跟投属于合法合规行为,会计处理也符合相关准则。
华侨城称,跟投实质是“投资行为”,旨在让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调动员工积极性。无论员工在职或离职,项目盈利时会分红,亏损时也需共担风险。公司表示,一直高度重视员工关切,将保持紧密沟通,并持续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事实上,房企跟投制度暴露出问题的远不止华侨城一家。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这些普遍性问题包括,多数企业将跟投与职级晋升、奖金发放挂钩,形成变相强制。项目停工、销售放缓,加上预售资金监管或挪用,导致员工本金难以按期回正。员工被裁或离职后,权益悬空,既无法参与项目后续决策,也难以通过内部通道有效维权。
柏文喜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除了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下行,还有跟投制度本身的缺陷——信息披露、退出机制和争议解决安排的缺失,这些问题在行业顺周期时被高增长掩盖,一旦进入逆周期便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