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有人打开中介App,看着自家小区的报价后,直接傻眼了。
三年前掏空六个钱包、加杠杆买下的房子,如今市值只剩当初买入时的六成。
朋友圈里有人自嘲:“这不是买房,这是拿着未来三十年的工资买个教训。”
而更扎心的是,这一切不是老黄历,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
不管你是刚需,还是高位接盘的炒房客,现在都站在同一个冷风口,面对一场彻底逆转的楼市逻辑。
01
如果时间能倒流,很多人都不会在2021年左右去疯狂买房。
当时,深圳一套房动辄上千万,挂盘三天就能成交,北京五环外的老破小涨得比二手豪车还快,连上海外环的房源都要靠抢。
中介几句话就能让人脑袋发热,什么“早买早升值”“核心地段不会跌”等等,这些话语如今听来像段子,但当年信的人可不少。
现在三年过去了,房价回撤幅度超出很多人心理预期。
深圳部分小区已经比高点跌去了七成,老破小简直成了价值跳水王,上海外环的商品房价格基本退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
广州也不甘落后,从天河到黄埔,普遍跌幅超过三成,北京则更为沉稳,但六环外不少项目价格也已不敌六年前。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资产大缩水,当初咬牙全款改首付、东拼西凑付房贷的中产,如今不仅账面亏损严重,还可能面临卖也没人接盘的窘境。
有炒房客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三套房的贷款表,配文只有一句话:扛不动了。
02
为什么会从全民抢房走到房价跳水呢,回头看,楼市这十年的轨迹早埋下了伏笔。
2009年,那轮大水漫灌,把城市地价和房价一起推上了风口。
2015年,货币化棚改则直接点燃了三四线的炒作情绪,
到了2019年,房企疯狂拿地和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房地产成为增长的重要引擎。
可这架马车跑得太快,终究得停下来喘口气。
2020年,特殊时期来临,开发商负债率居高不下,大量高周转项目烂尾,信任开始崩塌。
接着是信贷收紧、限购限贷层层加码,杠杆断裂,资金链绷紧。
到了2023年,连中介都卷不动了,转行开网约车的不在少数,楼市正式进入冷静期。
可最深的矛盾,其实不是政策收紧,而是购买力的枯竭。
当人口红利逐渐退潮,年轻人不再愿意把未来押在一套房子上,当结婚率、生育率齐跌,房子逐渐从稀缺品变成滞销品。
当就业压力和收入焦虑成了城市常态,买房等于安全感的信念也开始动摇。
03
核心城市不会跌、地段就是王牌、跌了还能涨回来等等,这些楼市神话,正在被现实打脸。
过去的经验是,只要买的是一线城市、只要地段好、只要咬牙抗住,总会迎来上涨。
但这一次,恐怕不一样。
有人熬了四年,盼来的是房价继续往下挖,深圳龙岗的一套学区房,从2021年挂牌920万跌到如今实成交价不到560万。
中间业主三次降价,还贴了十几万装修费,最后成交时几乎吐血。
北京五环外的70年大产权小区,同样房源挂牌半年无一人问津,哪怕降到2017年的价格,购房者也不敢轻易出手。
为什么会这样?说直白一些,就是楼市信任的崩塌,以往大家相信只要时间拉长,资产总能保值,但如今大家开始算细账。
每月上万的月供对普通家庭来说是沉重负担,而房价却天天往下走。这一进一出,就是越供越亏。
更关键的是,楼市和人口结构深度绑定,过去人口流入是房价上涨的最强逻辑,而如今不少一线城市净流入人口已经放缓,购房需求趋于理性。
有钱人已经不再加杠杆,刚需也在等更合适的时机,在没有信心托底的情况下,时机只会不断被推迟。
04
不少人问,现在到底该不该买房?
其实这不是一个能用买或不买来回答的问题,它取决于你是为什么而买。
如果是刚需自住,手上现金充足,房贷压力不大,现在或许是个开始看房的好时间。
因为你有更多议价空间,也可以更挑地段和配套,不用像当年那样跟着中介满城跑。
如果只是为了投资,真得三思而后行,现在的市场已经没有闭眼涨的行情,也没人愿意接你手中的高位筹码。
还有一些家庭,是被迫留在牌桌上的,房子已经买了,价格也跌了,怎么办?除了扛着,别无选择。
此时最重要的不是看着价格发愁,而是稳住生活节奏,别再在跌势中割肉离场,除非现金流出现问题。
更要警惕的是越跌越怕的心态,房价的确不可能永远涨,但也不会一路到底。
不敢买不是因为不值,而是心态已经被市场击穿,当人们对房子失去了信任,楼市的修复期就会变得格外漫长。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轮调整注定是一场长跑,它不会像以往那样跌半年、涨两年,而是可能进入一个长时间的盘整期。
泡沫退去后,房子才会真正回归“住”的属性,购房也才会变成基于生活,而不是赌行情。
05
房价回到了2016年,但人的心态却回不去了。
当年买房是赌未来,现在买房得看眼前,过去十年,我们习惯了靠资产升值跑赢生活,现在才发现,那些看起来稳赚不赔的投资,其实也会在一夜之间贬值成空。
这场楼市寒冬,不仅是价格的调整,更是一次全民信仰的断层。
它提醒我们,房子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资产都值得赌上人生。
未来的中国楼市,可能不会再有疯狂的涨幅,但这也许正是好事,让居住回归本质,让买房回归理性。
比起追高的教训,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清醒,买不买房都是选择,别再让焦虑替你决定方向。
你要记住,最贵的不是那套跌掉的房子,而是你为它牺牲掉的人生。房价可以回到七年前,你的人生不能重来,未来这笔账,得好好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