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图:匹兹堡大学校园里的Heinz Memorial Chapel,是1938年建成的哥特复兴式建筑,由著名调味品公司创始人Henry John Heinz的子女捐建,以纪念其父亲。
飞扶壁、尖拱和石雕精致考究,整体风格与另一边的学习大教堂呼应。高耸的尖塔直刺天际,富有欧洲中世纪教堂的神圣感。内部一共23扇彩绘玻璃窗,展现人类智慧的各个面向:音乐、文学、哲学、科学、宗教等,窗上的人物不仅有圣徒,也包括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林肯等世俗“先贤”。室内有超过4000根音管的Aeolian-Skinner管风琴,音色华美恢弘,是匹兹堡最具声望的音乐演出场所之一。
这半年,我和儿子在美国外出了三趟,每次旅行都住Airbnb,先后入住过十几个房源,渐渐形成一个强烈感受:Airbnb是了解美国社会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Airbnb不是标准化的酒店,也不是熟人家里的客厅。我视之为陌生人之间短暂共处的一场社会实验,是一种临时生活的“借用”。我们进入别人家,用对方的生活逻辑与人生哲学过日子,因此需要自动嵌入和信任、控制、隐私、效率相关的全套价值观,当然,程度多少不一。
于是,Airbnb成为一扇扇门,帮助我通往一场场“住进别人生活”的小型社会学观察。
我遇到过“社牛型”房东,满脸笑意,温暖问候,打开家门欢迎我进入他们的厨房、后院、甚至宠物的生活圈。也有“社恐型”房东,刻意避见面对面,哪怕就睡在隔壁或楼上,一切沟通都只通过App完成,我仿佛住进的是一套无人管理、自动运转的智能系统。
有的房东是职业投资客,在多个州、多个城市拥有多处物业,管理团队井然有序,停车位标得清清楚楚,入住流程像在电脑上step by step操作,简单客气没有感情;
也有的房东是靠出租维生,将一栋house隔出五六间,每一间都住着短租的陌生人。到了晚上,隔壁房客的打字声和电视声穿墙而来,所谓“整栋独立屋”成了共享公寓。
还有的房东,从自家本不宽裕的公寓里腾出一间来,挂牌出租。那房子,软硬件都名不符实却还是只能给出五星评价——比如今年春假,我们第一次去巴尔的摩的那次经历。
那天我订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近的Airbnb。地图上看环境不错,附近还有一个铁路博物馆。可当车子驶进街区,一切都变了。
街边是破损的砖墙、四处的垃圾和无所事事坐在门前的人。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只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累积起来,让人心里打鼓。我们开着车一圈圈地找,最后停在一条上坡路的中断,环境看着稍微干净一些。
我们打开松垮木头房门,像是闯进了美剧里的反恐现场。
楼梯是歪的,墙角掉皮,有狗吠声从里屋传来,接着是房东的低声呵斥后,狗子安静下来。我们推门进屋,是一间不规则的房间,床很低,窗外正对着一堆垃圾的死角。门只能用一条链子勉强挂住,根本关不严。
厨房与饭厅堆满杂物,水槽里都是没洗的碗,冰箱满到开门都费劲,香蕉已经熟透发黑,面包袋一半打开,应是吃了一半就随手扔在那里。洗衣机和烘干机里也塞满了衣物。唯一还能称得上可接受的地方是卫生间,看得出努力收拾过。
我俩站在屋里,大气不敢出,只能轻手轻脚地从保温箱里拿出食物,在床边匆匆吃了。
我们本计划晚饭后去周围走走,但看看窗外……打消了这个念头。儿子打开Reddit看网友对巴尔的摩安全的讨论,越看越心惊。此时有警车呼啸而过,不知该安心还是该心慌。
我安慰儿子:“没关系,一切都是体验。你不来这个黑人占60%多的城市住一夜,不会触及美国种族与阶层的问题。”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安全。
我在APP里发消息向房东表达了担忧,她说:“这附近从来没有车子出过问题。”她还补充,她自己反正不会把贵重物品放车上。
放下手机,我立刻下楼把所有看着像包包的东西从车上带下来,门锁挂上,又从房间里搬了几个东西顶在门后。几年前买的、用于山中夜行的强光手电筒,也被我放在枕头边。
还好,这一夜有惊无险,平静地过去了。
不像酒店千篇一律的白床单、褐色地毯和简装洗漱用品,Airbnb的世界,常常带着浓烈的个体气味。从房源标题到退房须知,从客厅是否摆满家人照片,到洗手间用的卷纸是单层还是三层……每一间屋子,都是屋主自己的缩影。
第一次airbnb经历,体验极度舒适
我像一个“窥探狂”,在每次入住的Airbnb里,都体察到了不同人的性格、习惯和喜好,以及他们对隐私的定义,对陌生人的容忍度。
它成了我观察美国的一扇门:谁重视规则,谁偏好自由;谁注重环保,谁喜欢寒暄;谁强调边界,谁喜欢分享。美国社会的多元,从这些差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提醒我,“美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多元的,这种多元体现在无数间有形的房间里、无数个具体的人身上。
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读过的《纽约客》的一篇幽默短文,标题是《进入我的Airbnb之前请阅读此内容》(Before You Enter My Airbnb, Please Read This)。
乍看像是Airbnb房东写给房客的入住须知,其实是一篇对现代短租体验“房东规矩越来越多、边界越来越混乱”的幽默讽刺,作者假借Airbnb房东的口吻罗列出长达56页且不可理喻的“入住说明书”,用看似认真却荒诞的细节的语气,放大了一类令人抓狂的Airbnb体验。Airbnb的初衷是共享,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并进行生活方式的体验。但现在,很多房东的运营方式滑向了过度控制。比如说:
我会通过监控摄像头密切监控您的到达和离开时间,如果您延迟退房,每分钟将收取20美元;
陶瓷杯子(我自己做的!)既不能用洗碗机清洗,也不能用来盛热饮。银器必须手洗,然后轻轻擦拭——这是我曾祖母的,为了纪念她,如果清洁不当,我会收取35美元的罚款。
六个带标签的电视遥控器按特定顺序摆放。1号遥控器用于打开电视,2号遥控器用于控制机顶盒,3号遥控器用于调节任何流媒体平台的音量,4号遥控器用于调节任何有线电视节目的音量,5号和6号遥控器则纯粹是为了美观。
……
看完我莫名感同身受——Airbnb的确时常让人感觉像是在误入别人的生活剧本之中,你就是那个“跑龙套的”,Airbnb不是放松的驿站,而变成了“高压旅馆”。
这篇文章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它用亲切的一本正经说出一连串令人不适甚至恐怖的规则。“请不要问我理由”“我恳请您不要关闭任何窗户”“不要理会摄像头,改动罚款100美元”之类的句式,其实是模仿一些Airbnb房东貌似“为了你好”,其实是为了自己规避风险。越是温柔口吻,越想严厉控制,越让人体会到讽刺的力量。
Airbnb原本是让别人借住在自家,但很多房东其实并没有准备好让他人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于是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他们靠开放家庭空间赚一点钱,另一方面,又竭尽所能地设限设防,希望房客按自己设置的规则来生活。这岂不荒唐?
我们在暑假旅行第一天下午入住了位于Virginia小城Roanoke的一处独栋house的半地下室套房,房东自称是“一位国际出版作家”,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国际出版作家的半地下套房
从近千字的房屋介绍和自我描述中,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具体而鲜明的老年女性的画像。这位房东,显然是一个有故事、有规矩、也有边界感的人。
她在自我介绍中强调“我的生活可能是一部畅销书”,还提到管理摇滚乐队、推广宝莱坞电影、拍摄动物、收养动物,看来她不仅非常重视自己的创造性身份,还希望房客也意识到,她不是一个普通房东,需要被尊重、理解甚至欣赏。
她还明确规定不许敲她的房门,所有沟通必须通过Airbnb App,不能移动家具或装饰,不准使用她的厨房,拿了零食不能超过需要的数量……
她不遮掩房屋周围有昆虫甚至蛇,喷了防虫剂,但不承诺一个密封无虫的空间。她的坦率和对自然环境的接纳,我还蛮欣赏的,因为她相信真实比讨好更重要。
这么多介绍,就是期待房客认真阅读说明书,可是现在绝大多数人习惯于跳过这一步,要么随意使用,要么反复去问她,她大概率会觉得不耐烦,觉得如今的人们如此懒惰而愚蠢。
我在想,Airbnb对她来说,必定只是一场“有限开放”的实验,而不是谋生手段。
Airbnb的起点是几张铺在旧金山客厅里的气垫床和沙发,如今却发展到有人租下“飞人”迈克尔·乔丹的伊利诺伊豪宅在这个平台上出租,每天17274美元,7晚起租。这条路走得如此之远,似乎已经偏离了当初那个“陌生人短暂信任彼此”的创业理想。
迈克尔·乔丹的伊利诺伊豪宅,门口一个巨大的“23”
如今的Airbnb上,有大量房源是房产投资者专门购置的整套公寓,也有许多host根本不住在房子里,而是雇佣专业人员来管理。当你住进去时,感受不到这是谁的家,冰箱空空如也,浴室干净。桌上留言板上的“欢迎”,不是一个人的笔迹,是印刷体的话术。
就像我今天在匹兹堡的South Side住的这套公寓,小饭桌上甚至摆了一瓶葡萄酒,贴的标签上竟然印着房主的名字,可见是专门批量的产物。
房东留给我的订制葡萄酒
但我还是会遇到不少那种“原教旨主义”的房源。房东养着两只聪明而温顺的大狗,一边Rua狗一边和我聊聊天。冰箱里塞满了调料和蔬菜水果零食,厨房里放着一袋吃了一半的麦片,咖啡机里的蒸汽水珠还挂在壶壁上,客厅茶几上堆着几本摊开的书,能感觉到有人每天在这里过日子。
有次在巴尔的摩市中心一处性价比极高的Airbnb过夜。清晨我刚在厨房煮好咖啡,楼上一位白人房客赤脚走下来,像主人一样向我点头微笑。
他穿着红色跑步短裤,颀长精瘦、肤色黝黑,白色山羊胡修剪得整整齐齐。如果不看他的白胡子,你会以为他只有40多岁,其实他66岁了!
他与妻子退休后来这座城市生活。和他聊天,能感受到一位人老心不老的美国老头内心充盈的能量与激情。
与66岁的可爱房客相遇的客厅
我想,这也是我在美国这一年,愿意一遍遍订Airbnb的原因,而且每次我都怀着巨大的好奇去入住一间一间的房子。Airbnb诞生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绝非偶然。它依赖的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土壤:个人空间的可分享性、陌生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以及对灵活创收的鼓励。
甚至可以说,越能顺利适应Airbnb,越理解美国的矛盾之处。
TA信任你,却列出十条规矩;欢迎你,却不跟你说一句话;允许你是你,前提是不要妨碍TA是TA。
欢迎入住,也欢迎误读。
也许有一天,我会写一篇我的《进入我的Airbnb之前请阅读此内容》。第一条我会这么写:请你喜欢这只衰老的狗狗,她会不请自来地坐在你的行李箱上。
你一定也住过无数次Airbnb,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吗?